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拯救与逍遥》曾引起中国学界震动。本书讨论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并以比较的方式展开讨论。比较的双方是东西方的文化形态,其实质在于承担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之际的不同的价值和道路。
本书的比较并非坊间流行的泛泛之论,言约指博,而文辞犀利,在特定方面充分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争论。作者以其激情洋溢但不乏客观的态度对东方文明中诸因素作了深入探讨,并对西方文化语境中的特出人物与思想进行了详尽分析,彰显既往文化比较之误区乃至荒谬,以突显在本书中作者所涉猎的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承担之际可能的希望与真理之路。
本书开篇分析了价值现象学的精神冲突;绪论研究了诗人自杀的意义,以下五章系统诠释了中西方思想在社会价值、文化背景、文学意义及思想形式上的异同。全书结构清晰、理论深刻、观点新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刘小枫,1956年生,四川重庆人。1978年入四川外语学院,获文学士学位;1982年入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 1985年到深圳大学中文系任教;1989年入瑞士巴塞尔大学,获神学博士学位。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山大学哲学系、重庆大学的教授。主要著作有《诗化哲学》(1986)、《拯救与逍遥》(1988)、《走向十字架上的真》(1994)、《这一代人的怕和爱》(1995)等。
目录
引言 作为价值现象学的精神冲突
绪论 诗人自杀的意义
一 “天问”与超验之问
二 适性得意与精神分裂
三 走出劫难的世界与返回恶的深渊
四 希望中的绝望与绝望中的希望
五 担当荒诞的欢乐与背负十字架的苦行
名词索引
人名索引
编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当人感到身处其中的世界与自己离异时,有两条道路可能让人在肯定价值真实的前提下重新聚合分离了的世界。一条是审美之路,它将有限的生命领入一个在沉醉中歌唱的世界,仿佛有限的生命虽然悲戚,确是迷人且令人沉溺的。审美的态度使心灵得到恬然逸乐的安宁,在超然中享受生命的全部激情,无需担心卷入激情带来的毁灭。另一条是救赎之路,救赎的态度坦然承受此世的苦楚、不幸乃至屈辱,使得对一切由偶然带来的苦难和不幸成为出自爱的承担。 (查看原文)
penfield
2 回复
8赞
2013-04-02 20:36:38
—— 引自第34页
诗人自杀不是日常事件,而是信仰危机事件。历史上第一位自杀的大诗人是屈原。屈原精神的标志不是爱国,而是自杀,他的伟大在于他敢自杀。 (查看原文)
Hushnore
2赞
2013-09-05 15:06:58
—— 引自第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