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畫舫錄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扬州画舫录]这部书,是作者家居扬州期间,根据[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积三十多年的时间陆续写成的,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诸如扬州的城市区划、运河沿革、工艺、商业、园林古迹、风俗、戏曲以及文人轶事等各方面的情况,都有记载,有些记载还相当详细具体。这对了解和研究我国十七、八世纪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提供了颇有价值的资料。不过,本书是着重于记载扬州繁盛的一面,而对被这种繁荣所掩盖着的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如封建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搜括,盐业工人的痛苦生活等等,却没有记载。这是在阅读本书的时候,应该引起注意的一点。

作者简介:

说 明
阮元序
谢溶生序
袁枚序
自序
草河�上第一
附图五
草河�下第二
附图一
新城北�上第三
新城北录中第四
附图一
新城北录下第五
城北录第六
附图三〔四〕
城南录第七
附图一
城西录第八
小秦淮录第九
虹桥录上第十
附图二
虹桥录下第十一
桥东录第十二
附图三
桥西录第十三
附图四
冈东录第十四
附图三
冈西录第十五
附图四
蜀冈录第十六
附图四
工段营造录第十七
舫扁录第十八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在昆曲里,“上尺工凡”等字旁边加上一撇表示低八度,加上人字部“亻”则代表高八度。在粤剧里,低八度应加上“亻”,高八度则加上“彳”,而例外的是“上”音的高八度会标记作“生”。

而台湾则习惯以“乂”代个尺。 (查看原文)

30°⊙
1赞
2016-08-22 16:54:05

—— 引自第79页

工尺谱没有准确的音长记号,但会以“板眼”符号标记拍子的位置。传统来说,工尺谱就像文字一样,由右至左分行,每一行从上到下作直行书写,而“板眼”通常标记在每拍的第一个音的右侧。“。”或“×”代表板,“ · ”或“、”代表眼。至于每一拍之间的字和节奏如何分配,则每一位演唱者和乐师都有自己的习惯演绎方法,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但每一拍中所包含的字数、字体的大小、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可以粗略地表示音的长短。

板眼在粤曲里称为叮板。“板”代表重拍、“眼”或者“叮”代表轻拍。在粤剧里,在“板”的位置通常会敲击梆鼓,在“叮”的位置通常会敲击沙的。在京剧里,在“板”的位置通常会敲击拍板,在“眼”的位置会敲击单皮鼓。但敲击的节奏并不一定是一拍一下,可以有很多变化,详细技巧请参阅锣鼓经。

工尺谱中,音的休止叫做“歇板”和“歇眼”,在粤曲中称为“底板”和“底叮”。 底板的标记为“x”,底叮的标记为“└” (查看原文)

30°⊙
1赞
2016-08-22 16:54:05

—— 引自第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