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旧京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尤其是在告别帝制、民国建元的时刻,承载着古老文明意识的历史遗迹随处可见。而如何看待、处理和安置这些“历史与记忆”,使它们不断融入“现代”中国的现代生活之中,相关讨论、争议贯穿了整个民国乃至共和国初建时期。在大量典籍、诗文、建筑、城市规划、民族国家等问题的“书写”互动下,作者直面各种形态的材料,条分缕析,抽丝剥茧,既结构化地呈现了古都北京逐渐消逝的气息,又在现代性理论上做出推进的尝试,是“历史与记忆”本土化思考的范例。

作者简介:

季剑青,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民国北京都市文化和中国近现代文学及思想研究,著有《北平的大学教育与文学生产:1928-1937》,编有《北平味儿》,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若干。

导论
从帝京到文化城
宫苑的转变
文化城的建构
旅游指南与城市景观
城市规划的发明
怀古的终结
寺庙与掌故
地志的变迁
名胜的名与实
“古城”忧思
重述多民族都城史
民族主义者的想象
旗人的表述
另一种建筑史
余论 从“新北京”到“古都”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顾名思义,名胜是指有名的游览胜地。名胜之所以有名,不只是因为其景物优美,更依赖于它得以被广泛传播和接受的一系列复杂的文化实践。在古代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命名和吟咏对于名胜的形成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景物一经文人士大夫品题,便身价百倍,这是由士大夫阶层在文化生产中占据的主导地位所决定的。在文人的笔下,自然的风景被文学化了,正是这种文学化的风景塑造了人们对名胜的记忆和想象,它的意义超过了景物的原貌,如果因缘巧合,一个风景平平甚至荒凉的地方也可能成为名胜。名胜的魅力在于它凝结了历代文士的文化经验,由此形成了某种相对稳定的情感结构,对后来者有很强的吸引。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随着士大夫文化地位的衰落,这些名胜渐渐风光不再。特别是那些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们摆脱了文人士大夫书写名胜传统的影响,转而以一种直接面对景物本身对象化的眼光来打量名胜,并且用现代的话文来描写和记录它们,于是名胜失却了之前历史所赋予它们的光环,显出其平庸、日常乃至破败的现实状态。 (查看原文)

纯熙
3赞
2021-03-13 22:27:28

—— 引自章节:名胜的名与实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华北形势日渐紧张,……加之道路失修,垃圾遍地,……此时欧美各国受大萧条影响,来华的游客也大量减少,北平的旅游业出现了严重衰退。 (查看原文)

#瞬间收藏家#
1赞
2021-07-05 22:31:47

—— 引自章节:文化城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