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中国思想史六讲、中国学术思想十八讲》为钱穆先生讲堂记录稿,包括《中国思想史六讲》与《中国学术思想十八讲》两部分。《中国思想史六讲》起自上古,从最基本的宇宙论与人生论问题人手,追本溯源,阐述中国思想异于西方哲学之特性。继之探究儒家、墨家、道家、名家等学派的源流与根本意旨。篇幅虽短,实为对先秦思想的鞭辟入里的精当之论。
《中国学术思想十八讲》汇集了钱先生对先秦、秦汉、明清三个时期学术思想的研究综述。着眼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与学术特征,从先秦诸子到明清王阳明、王夫之诸儒,探源溯流,系统勾勒了中国几千年学术思想的脉络。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并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经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学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定居台湾。著有学术著作六十余种。
原文摘录:
中国早在先秦时,封建社会已解体,转成为土、农、工、商之四民社会,以迄于今日。
中国社会也有大变动,但并不须革命流血,急剧地变。如儒、墨士的兴起而贵族阶级崩溃,其间并不要流血与斗争。
先秦时期儒、道、墨各家之“道”,皆主张讲做人,由此推及家、国,以至于天下。秦始皇也并不是用他的武力能来统一中国的,在先秦时,各家思想都抱的是天下观。“士”的活动,并不限于一家、一国,那时的天下早趋向于“大一统”的方向。如是方有秦之顺利统一。故中国文化至少有两大要点,可以贡献于世界人类之将来:
一是平实深厚的“做人道理”。
一是把做人道理推扩尽致的“天下观”。 (查看原文)
一条凡鱼
2025-03-25 14:51:33
—— 引自第90页
他说,如“仁”字,在单独讲时是好的,但合起来讲,则仁不如“明”。若其不明,而仅有仁,则成“无明”。此说实亦有理。故孔子讲“仁”,必加上一“智”字。后人太偏讲道德,失却孔子“仁智”兼重之义。仁、智必相兼,聪明与平淡二者亦必相兼,此皆刘邵论人物之重要点。
再说“平淡”二字。平者如置放任何一物,放平处便可安,放不平处则不易得安。淡则能放进任何物,而使其发生变化,不致拘缚在一定格上。总之,平淡性格可使人之潜在性能,获得更多之发现与成就。刘氏因此又说“学”虽可使人成“材”,然成于此,即失于彼。此显然是道家义。刘氏又颇看不起“恕”字,彼意若其人自己心上有了毛病,则如何能“推己及人”?故说:“学不入道”,又说:“恕不周物”。这是他对儒家义之修正,亦可谓道人所未道。 (查看原文)
一条凡鱼
2025-04-23 16:05:15
—— 引自第1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