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德国人的文化自傲一度成为扭曲社会发展的强迫症,20世纪德国政治的灾难,正是源于这种高估文化而牺牲政治的倾向。勒佩尼斯对纳粹癫狂的原因给出了极具洞察力的解释,他循着民族主义和文化固着的路径,揭示了德国神经紧张和极端爱国主义外交时代的内涵。勒佩尼斯的历史观念中包含了对欧洲和美国来说都极为重要的政治教训,那就是,以文化替代政治将是一条危险的道路。
本书主要探讨了一个可以说是灾难般的德国人习性,即视文化成就高于一切,视文化为政治的高尚替代品。这种倾向深刻影响了从18世纪末直至今天的德国历史。作者认为,德国人对艺术的偏爱强过政治,是理解纳粹主义特殊本质的基础,许多德国人(和其他人)正是被纳粹所吸引。希特勒及其圈子中的许多人都是失败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他们仿佛在将政治作为一种艺术的替代形式来付诸实践。
勒佩尼斯重点关注了歌德和托马斯·曼,同时也涉及了其他重要人物,如诺瓦利斯、沃尔特·惠特曼、列奥·施特劳斯和艾伦·布卢姆等。勒佩尼斯所关心的不仅是德国,他还关心德国人的文化迷恋、文化优越感及对政治的蔑视如何影响了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尤其是与法国和美国的关系。
作者简介:
沃尔夫·勒佩尼斯(Wolf Lepenies,1941年— ),德国社会学家、政治学家,2006年德国书业和平奖获得者。曾任德国柏林高等研究院院长(1986—2001),现为该学院的终身教授。勒佩尼斯也是柏林自由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并曾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职数年。勒佩尼斯著作等身,且定期为德国国家级报纸《世界报》撰写文章。代表作有《忧郁与社会》(1969)《社会学史》(1981)《欧洲知识分子的兴起与衰落》(1992)《文化与政治》(2006)等。
导言 德累斯顿上空的炸弹与《玫瑰骑士》
一 文化:崇高的选择
衰减的特性
冷漠的政治观
德意志精神与德意志帝国
二 从共和到流亡
托马斯·曼的政治观念
法西斯主义的美学魅力
艺术与道德
流亡与移民
三 诺瓦利斯与惠特曼:德国浪漫主义与美国民主
没有歌剧的国家
约瑟在美国
德国的民主
爱默生的舵手:贝多芬与贝蒂娜
四 德国文化在国外:失败中的胜利
美国精神的封闭
面临危机的德国精神
平静地告别欧洲
五 法德文化之战
两次革命
“流亡”的歌德
“文化战争”的根源
社会学史上的谜团
文化使者:哈布瓦赫
逐出柏林
哈布瓦赫之死
奇怪的失败
知识分子的抵抗
德国革命的局限性
六 德国本土文化:道德的崩溃与智性的崛起
德国的浩劫
文化的复苏
内心的流亡
德国人与犹太人的流散
七 典型的德国人:浮士德与墨菲斯托
民意调查中的歌德
1945年之后的歌德
八 德国的再统一:知识阶层的失败
文化的卫士
东德知识分子的灾难
知识分子的悲喜剧
九 伪文化:中欧的终结
欧洲:梦想与官僚
文化胜过权力
十 反讽与政治:欧洲与美国的文化爱国主义
热爱美国的欧洲人
哈姆雷特与福丁布拉斯
欧洲侏儒与美国巨人
美国历史的反讽
十一 统一后的德国:寻求道德典范
文化与现实政治
政治问题的文化出路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阿隆在1983年发表他的《回忆录》时,描述了年轻时他对德国文化是怎样的着迷。他用了整整一年时间,什么也不做,专门攻读康德的作品,对德国哲学思想的丰富性了解得非常深入。在法国,只有文学才会让他产生同样的兴趣。最后,在德国哲学和法国文学之间,在康德和普鲁斯特之间,再也没有涂尔干的社会学生存的土壤。与康德著作中可被理解的特性和普鲁斯特作品中的阿尔贝蒂娜相比,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和《自杀》都无法触动阿隆的神经。因为深受德国文化的影响,所以他对现代社会非常了解。假若他是涂尔干的信徒,倒不一定能够了解得如此深刻。在许多德国人把文化看作逃避政治的避难所时,文化却给阿隆打开了博大而深奥的政治视野,使阿隆在日后得以成为法国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一位社会学家。 (查看原文)
豆友224733263
1赞
2021-06-04 23:41:26
—— 引自章节:五 法德文化之战
在给托马斯·曼的信中,阿多诺继续对他所看到的战后德国漠视政治的氛围同普鲁士在解放战争前夕的情况进行比较。战后,在大学中,德国青年们再次谈论起逻辑问题和玄学问题,就好像他们在谈论政治。阿多诺以一种近乎洋洋得意的口吻写道,年轻的德国人没有其他选择,因为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在他们的祖国已经不存在了。德国不再是个政治主体,将来,这个国家无论如何不会对世界政治施加任何影响。那么结果就是,德国人便会以如何在强权的阴影下生存为主要目标。于是,他们再一次变得思想丰富而行动匮乏,正和他们的祖先在1800年左右的情况相似。 (查看原文)
豆友224733263
1赞
2021-06-05 00:06:57
—— 引自章节:六 德国本土文化:道德的崩溃与智性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