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中國木建築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作者涉獵中外書籍,用新穎的角度來分析中國建築藝術,並對中、西方藝術、文化和哲學作出比較,述說建築背後的各種典故和小故事,增進讀者對建築藝術的興趣和認識的深度。本書 版面設計別緻,逾500幅圖片與內容文字相結合,敘述風格輕鬆活潑,讀來一氣呵成。 裝幀簡單而美觀,曾獲2000年香港印刷大賽「封面設計優異獎」。

作者简介:

赵广超,生于香港,早年肄业于法国贝桑松艺术学院及巴黎第一大学。20世纪90年代回港,从事艺术及设计教育,曾执教于香港演艺学院及沙田工业学院。目前为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客席讲师、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设计系兼任导师,教授东西方艺术、设计与文化理论分析。 香港设计联盟(MODA)会员,为该会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办之全方位设计课程筹委成员。

原文摘录:

纵然中国人从未刻意将建筑置于艺术创造的范畴内,然而古人的匠心毫无疑问地是和每一块木头互相渗透着的,古代大师的心血好像和木头结合成为一个有情的生命,木材纤维内的水分就像汨汨血脉那样,时刻都在调整平衡。从日出到月出,潮涨到潮退,由东边到西边,每一刻都在循环消长,生生不息。 (查看原文)

寒鲲
2赞
2023-11-29 13:52:40

—— 引自第62页

中国水墨画里巍峨挺拔的高山,很多时都会隐没在氤氲云雾里,这种手法叫做“收摄”一放出的情感到最后还是“含蓄”一点好。
用同样的观点去看最高水平的木建筑,就不难感受到那种“返回自然”的情调了。而巧合地“归隐田园”亦成为身居要职的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在累人的官场俗务之余,向挂在墙上的水墨山川投以向往的一瞥,感受出世的情怀,陶冶含蓄的素养,对中国文人来说,在“有用”的世界对“无用”的世界向往,正是一种完整人格的“寄托”。 (查看原文)

寒鲲
2赞
2023-11-29 13:42:29

—— 引自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