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中的美术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礼仪中的美术》(精装版),合平装本上下两册为一册,收录著名美术史家巫鸿教授自1985年以来发表的论文31篇。

这些论文围绕着“礼仪美术”(ritual art)这一基本概念讨论了中国上古和中古美术中的多项艺术传统和形式,包括史前至三代的陶、玉和青铜礼器,东周以降的墓葬艺术,佛教、道教美术的产生和初期发展等。这些论文大量使用考古和文献证据,以扩大美术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作者结合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探讨建筑、雕塑、画像和器物等各种视觉形象的组合以及与人类行为及思维的有机联系。其分析对象不再是孤立的物品和图像.而包括了对视觉环境的复原以及对艺术品的创作动因、社会环境、礼仪功能以及观者反应的考察。文章中的讨论往往在两个层面上进行,除了对具体历史问题的考察,还反思有关的学术史和研究方法。相当一批论文从比较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美术的特殊物质性和视觉传统对重新思考中国美术史的叙事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在西方学界中,这些文章对近年中国古代美术的研究已产生重要影响。全书分为四部分,包括史前至先秦美术、汉代美术、中古佛教与道教美术及古代美术沿革。书后附有访谈录、论文出处。书中插配古代美术品照片、拓片、线图,地图等图像600余帧。

作者简介:

巫 鸿(Wu Hung) 早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1987年获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后在该系任教, 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

巫鸿的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论的多项研究。其著作《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The Wu Liang 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1989)获1989年全美亚洲学年会最佳著作奖;《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 1995)获评1996年杰出学术出版物,被列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The Double Screen: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1996)获全美最佳美术史著作提名。参与编写的重要著作包括《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剑桥中国先秦史》(1999)等。多次回国客座讲学,发起“汉唐之间”中国古代美术史、考古学研究系列国际讨论会,并主编三册论文集。

近年来致力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研究与交流。策划展览《瞬间:90年代末的中国实验艺术》(1998)、《在中国展览实验艺术》(2000)、《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2002)、 《过去和未来之间:中国新影像展》(2004)、《“美”的协商》(2005)等,并撰写和编辑有关专著。所培养的学生现多在美国各知名学府执中国美术史教席。

编者简介:

郑 岩 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学系,历史学博士。曾任职于山东省博物馆,现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著有《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中国表情》等书。

王 睿 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北京大学考古系、考古学硕士。现任职于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除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外,主要研究中国早期艺术史。

原文摘录:

祥瑞观念在汉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作用,亦在于它拓宽了艺术表现的范围,引导人们将注意力放到了大自然之上。那些奇异祥禽瑞兽所处的环境不是深邃的庙堂,而是丛林、山谷和边远之地。受这些祥瑞吸引,人们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庙堂之外的自然世界。大自然的众多事物中,高山可以说最为雄伟,而云气则无处不在,这两种自然现象在三盘山车饰及其他一些汉代艺术品中具有特殊地位。 (查看原文)

Freesia
1赞
2015-12-01 20:53:20

—— 引自第152页

在最基本的层次上,礼和礼器的本质因此在于“区分”,而正确的区分则意味着良好的秩序。更进一步地说,礼器概念本身又包含着一个矛盾:一方面,作为一个符号,礼器需要与用器在体质上加以区分;而另一方面,它仍然必须是一个“器”或物体,因此可以与用器在类型上加以比较。在中国艺术史上,以如此微妙的方式区分礼器和用器的观念出现于公元前四千到三千纪的东夷传统之中。
这个观念的第一标志是出现了一些对“低廉”用具、日常器皿和日用装饰品的“昂贵”模仿。如大汶口文化的玉斧。
……
换句话说,这件玉斧的美学价值是和它的社会价值融合在一起的,因为它象征了拥有者控制和“挥霍”具有专门手艺的玉器工匠的巨额精力的能力,从而成为权力的形象化象征。 (查看原文)

Freesia
1赞
2015-12-04 13:10:51

—— 引自第5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