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艺术的故事》是艺术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它概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出版50多年来,一直是这一领域无可匹敌的入门书。全世界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读者通过贡布里希的讲述认识了这位真正的大师,他把知识与智慧结合起来,以其独特的天赋,直接地传播了他本人对艺术作品深切的热爱。
《艺术的故事》因其平实简单的笔法、叙事清晰的技巧而受到持久的好评。贡布里希讲述他的写作目的是:“在大量炫赫的作品中,为丰富的人名、时期和风格找到浅显易懂的秩序来。”他为视觉艺术注入心理学的洞察力,他让我们知晓艺术史就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是“一条生动的链条,将我们身处的时代与古埃及时期联系起来”。这部经典著作,以其新的版本焕往辉来,仍是艺术领域新来者的第一选择。
作者简介:
作者:贡布里希教授,恩斯特爵士,获得的荣誉有:功勋团成员(O.M),高级英帝国勋爵士(C.B.E),英国学术院院士(F.B.A.),1909年生于维也纳,1936年进入伦敦的瓦尔堡研究院任教职, 1959年起,担任院长和伦敦大学古典传统历史教授,直至1976年退休。他于1972年受封爵士,并于1988年受封勋章。他有许多享誉世界的奖项及荣誉,包括:歌德奖(1994年)和维也纳市金质奖章(1994年)。主要著作有《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1960年),《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1979年),以及10部论文及评论集,均由费顿出版社出版。他于2001年在伦敦去世前,完成了人们期待已久和广为关注的最后一部著作:《偏爱原始性》,出版后获得巨大赞誉。
译者:范景中,1951年生,天津人。1981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导师卢鸿基先生。曾任《美术译丛》、《新美术》主编。著有《附庸风雅与艺术欣赏》、《藏书铭印记》、《中华竹韵》;编有《柳如是集》(与周小英合纂);主编《美术史的形状》、《波普尔哲学著作集》、《贡布里希文集》(与杨思梁合作)。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
校译:杨成凯,笔名林夕,1941年生,山东招远市人。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获硕士学位。1981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任至研究员。学术活动范围广泛,在语言学理论、汉语语法、文学艺术、目录版本、古籍整理等领域都有著述发表。尤为倾心中国古文献整理和研究,现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汉语语法理论研究》、《人间词话门外谈》等。其他论著见有关专业刊物。
原文摘录:
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中的辛劳和痛苦。 (查看原文)
[已注销]
6 回复
116赞
2012-04-10 18:33:10
—— 引自第596页
一个人为鲜花、为衣服或者为食物这样费心推敲,我们会说他琐碎不堪,因为我们可能会觉得那些事情不值得这么操心,但是,有些在日常生活中也许是坏习惯而常常遭到压制或掩盖的事情,在艺术世界里却恢复了应有的地位。在事关协调形状或者调配颜色时,艺术家要永远极端地“琐碎”,或者更恰当地说,要极端地挑剔。他有可能看出我们简直无法察觉的色调和质地的差异。而且,他的工作要比我们日常生活体验的事情要远为复杂。他所要平衡的绝不止两三种颜色、外形或味道。他的画布上大概有几百种色调和形状必须加以平衡,直到看起来“合适”为止。一块绿色可能突然显得黄了一些,因为他离一块强烈的蓝色太近——他可能觉得一切都被破坏了,画面上出现了一个刺耳的音符。他必须从头再来。他可能为此苦恼不堪,也可能苦思冥想彻夜不眠,或者整天伫立在画前,想办法在这里那里添上一笔颜色而后又把它抹去,尽管你我或许未曾察觉二者有什么差异。然而,一旦他获得成功,我们就都觉得他达到的境界已经非常合适,无法更动了——那是我们这个很不完美的世界中的一个完美的典范。 (查看原文)
zz贝贝
35赞
2012-03-27 12:54:10
—— 引自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