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北京古建筑地图(中)》内容简介:《北京古建筑地图》的内容以1949年之前建成、现在保存完好且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为主,也记录了近年拆除或重建的一些较为重要的历史建筑。《北京古建筑地图(中)》分为上中下三册。中册内容主要介绍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城区在二环路以外的部分以及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各区的历史建筑,共精选了118处较为重要而完整的古建筑,图文并茂地介绍其特点和艺术成就,另选择了39处尚存或刚刚毁去的古建筑,列表注明其地址和保存状况。为便于各行各业的人士使用,《北京古建筑地图(中)》还对文中涉及的一些建筑学或中国历史的背景知识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作者简介:
李路珂,讲师,博士。现任教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1980年 出生于湖南衡阳;
1996—2001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本科学习,获建筑学学士学位;
2001—2007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硕博连读,师从傅熹年院士、王贵祥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史与城市史研究,专攻中国古代建筑法式制度,获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硕士、博士学位;
2007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先後任助理至今研究员和讲师。
王南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师,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外聘教师,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顾问。2001年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完成本科学业后,师从吴良镛院士,从事北京城市规划设计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对老北京的古建筑怀有深厚感情。曾撰写博士论文《北京城市美学研究》,发表多篇关于北京城市建设的学术论文如《(康熙南巡图)中的清代北京中轴线意象》、《传统北京规划设计的整体性原则》、《明十三陵规划设计的象征意义和意境追求》等,此外还参与编写《巍巍古都》一书的北京一章,并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测绘大量北京胡同、四合院,抢救历史文化遗产。
胡介中
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2003年毕业于台湾淡江大学建筑学系,因父亲桌前的一枚篆刻方印对古代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2004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习,师从王贵祥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史与城市史研究,喜爱阅读与平面设计,对老北京的古建筑怀有深厚感情。攻读硕士期间,走访京城大街小巷,搜集、阅读大量北京史料文献,完成学位论文《清代北京城内衙署建筑之规模与空间布局探索》。曾发表《清代北京衙署建筑基址规模之探讨》、《试析古代都城中衙署建筑的分布特征》、《试析明初三都衙署建筑制度之因袭与布局特点》等相关文章。
袁琳
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2001年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就读本科,2005年师从王贵祥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史与城市史研究。博士论文方向为宋代官署建筑研究,发表《南宋江南地区府州治所的规模和布局之初探》、《南宋建康府府廨建筑复原研究及基址规模探讨》等相关论文于会议和汇刊。
总序一
总序二
作者简介
前言
凡例
分片索引
交通简图
京郊古建筑概览
古建筑分片导览
【1】城四区(二环路以外)
【2】海淀区(南部)
【3】海淀区(中部)
【4】海淀区(北部)
【5】朝阳区
【6】丰台区
【7】石景山区
附录
内容索引
古建筑介绍条目拼音索引
古建筑介绍条目年代索引
古建筑介绍条目分类索引
古建筑介绍条目级别索引
参考资料
图片来源
致谢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北京古建筑地图》的内容以1949年之前建成、现在保存完好且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为主,也记录了近年拆除或重建的一些较为重要的历史建筑。全书原计划分作上、下两册,后来随着编写工作的进展,最终确定分为上、中、下三册。上册已于2009年5月出版,该书所收录的范围是现在的二环路以内亦即明清北京城墙以内的历史建筑。本书(即中册)则介绍邻近二环路各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城区在二环路以外的部分,以及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的历史建筑。下册则接着介绍门头沟、昌平、顺义、通州、大兴、房山、延庆、怀柔、密云、平谷等较远区县的历史建筑,并且还专门介绍了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在北京的部分。
《北京古建筑地图》上、中、下三册书的介绍范围实际上是由北京的中心区域逐渐向外围扩展,希望为读者了解和探访北京为数众多的古建筑提供一个由内及外、层次清晰的框架。相比上册,中、下两册介绍的都是明清北京城郊外的古建筑,因此编者无论是在正文编写还是地图绘制的工作中,都尽量强调了中、下两册的连贯性:例如中、下两册古建筑分片索引的序号是连续的;并且中册开篇以「京郊古建筑概览」一文作为中、下两册内容的总纲,同时也与上册的「北京古城史略」一文相呼应。
本书(即中册)一共精选了118处较为重要而完整的古建筑,图文并茂地介绍其特点和艺术成就,另外还选择了39处古建筑列表注明其地址和保存状况。本书所涉及的历史建筑种类繁多,价值极高,即便与二环路以内的古迹相比也毫不逊色,尤其是海淀区的历史建筑,围绕清代的大型皇家园林群落「三山五园」展开,可谓北京古建筑在明清北京城之外的又一大中心;加上这些古建筑与北京西北郊的山山水水相互交融,更加充满了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本书继上册出版之后开始策划和编写,经历近两年时间终于完稿,凝聚了编写组年轻而勤奋的成员们的智慧与心血,吸取了国内外同类书籍的丰富经验,也汇集了前辈学者数十年研究与测… (查看原文)
陌生的面孔
2023-11-12 20:37:51
—— 引自章节:前言
本书上册开篇的「北京古城史略」一章简要论述了北京历代城址变迁及城市建设成就,对于城郊古建筑虽偶有涉及,但笔墨集中于历代城墙以内之建设;上册其余章节则对明清北京城城墙以内(即今天北京二环路以内)之古建筑进行了深入介绍。
中、下册将重点介绍明清北京城城墙以外的文物古迹,于是在卷首先作「京郊古建筑概览」一篇,从山水格局出发,对遍布京郊大地各种类型之古建筑群(包括园林、庙宇、墓葬、遗址、道路、村落、长城等)进行一番简明扼要之概览。
■山水
北京所在的「北京小平原」西、北、东三面环山:太行山自华北大平原延亘至北京,与东西向的燕山相连接,在北京附近的太行山称「西山」,与之相接的这段燕山称「军都山」,北京东面的山地也属于燕山山脉;唯有东南方开敞,面向渤海,宛如一个海湾,因此当代学者形象地称北京及其周围地区为「北京湾」。
而中国古人则把这种对山川地理的分析与把握称作「形胜」——下面来看古人对历代北京形胜之评说。
■形胜
清代《日下旧闻考》中「形胜」一章汇集了历代对于北京城形胜的描述,从中一方面可以看出北京城在中华大地上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北京城山水格局的欣赏与赞叹。
早在宋代,朱熹就以「堪舆」(或曰「风水」)的视角盛赞北京城(当时为金中都)的形胜:
「冀都山脉从云中发来,前则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江南五岭诸山为第三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过于冀。所谓无风以散之,有水以界之也。」
而在元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北京城(其时为元大都)除了山川形胜,都城内的山水格局也已十分壮伟:
「至元四年(1338年)正月,城京师,以为天下本。右拥太行,左注沧海,抚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峙万岁山,浚太液池,派玉泉,通金水,萦畿带甸,负山引河。壮哉帝居,择此天府。」
到了明代,京师形胜甲于天下更是深入人心,戴璟《博物策会》称… (查看原文)
陌生的面孔
2023-11-12 19:06:32
—— 引自章节:京郊古建筑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