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说美国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客居美国六十余载,华人史学大家许倬云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历史学、社会学相结合的敏锐视角,将他在美国客居生涯中印象深刻也值得回味的人、事、地、物生龙活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并摆回它们所属的文化、制度与社会脉络之中,追溯这些经历背后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源流,讲述从“五月花”号到特朗普的美国发展,以及近年来的衰败、冲突与问题。

=================================================

编辑推荐

1许倬云先生学贯中西,享誉世界,并在读者之中产生强烈的反响。

2历史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宏观视野和综合研究方法,六十年的实地观察和鲜活记录,把深厚的学术与个人的阅历相结合,是了解和研究美国历史与现实的难得之作。

3延续法国历史学家、政治社会学家托克维尔的精神,把在美国所观察到的人、事、地、物等这些真实案例还原到它们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源流,并摆回它们所属的文化、制度与社会脉络之中。

4具有令人感佩的雄心与志趣,作者是把美国作为观察西方现代文明的窗口,来以此总结和反思人类的发展与走向,期待人类少走弯路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

许倬云,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校讲座教授。1986年荣任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

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算我走过的路 / i
二十年来的美国 / xiii
第一章 我的美国六十年 / 001
第二章 开疆辟土的历程 / 015
第三章 农业形态的变迁 / 041
第四章 工业化的过程 / 061
第五章 多族群社会及其问题(上) / 089
第六章 多族群社会及其问题(下) / 115
第七章 经济运作的模式 / 133
第八章 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 / 153
第九章 阶层固化的社会现实 / 171
第十章 动态更新的美国政治 / 193
第十一章 不断发展的文化脉络 / 221
第十二章 美国时代潮流的变化(上) / 241
第十三章 美国时代潮流的变化(下) / 265
第十四章 未成的帝国和败坏的资本主义 / 293
第十五章 未来的世界与中国 / 321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今天的美国梦有两个。一个是外国来的新移民:他们的美国梦是在世界最富的国家有立足之地,以美国低收入的工资,换算成他们故乡中等以上的生活标准;另外的美国梦则是城市中的中产阶层。他们的孩子以为可以从新兴的产业中,由于创新或者冒险,靠着一个新的发明或是新的服务项目忽然变成另外一个盖茨,或是另外一个索罗斯。
后者有梦,却难以实现。那些心怀不平的失落者,已不能理解也不愿面对世界正在变化的情况。他们眷念已经悄然隐入历史的光辉,无法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旧日的美国,必须接受一群一群他们不熟悉的新移民。他们也无法理解,外国进口的商品居然占满市场的货架,排挤了他们曾经生产的货品。强烈的排外转化为爱国、爱乡的情绪。凡此内卷心态,遂将单纯贫富阶层之间的异化,转变为认知与情感纠缠难分的隔离,更因不能沟通竟恶化为仇恨——对外,他们坚决支持美国至上的霸权;对内,他们拒绝接受新移民,尤其肤色不够白的“异类”。美国自从开国以来,内部族群间的矛盾竟恶化至同城如寇仇的程度。特朗普这一个民主“怪胎”,遂得趁潮崛起,推行其政策! (查看原文)

汐时月冷
6赞
2020-08-19 12:52:24

—— 引自章节:第九章 阶层固化的社会现实 / 171

金钱决定教育修养,金钱也决定政治权力何所归属。这就是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特色。在欧洲,资本主义最得势的国家是英国。但是,英国还是有强大的工党力量,可以坚持社会福利作为重要的施政方向。其他若干社会福利发达的欧洲国家也都是因为财富本身的数量无法与美国相比,财富集中的机制也无法先由托拉斯滚成大雪球,再把许多大雪球累积成为巨大的财富集团。因此,那些北欧的国家在施政方面,就不断地防堵美国资本主义取向的机制一一在财富出现快速集中整合的迹象时,公权力就会纠正这一趋向。
总而言之,上述各种美国社会大众的集体性格:新教伦理延伸而来的个人主义,应该是美国价值观的主体;以资本主义为基础而凝聚成的“好利”的价值取向,则是其实践。美国的工业化和都市化这两大浪潮,冲散了原本聚合个人的社区与社群。科学知识的普遍和文化的多元,卷去了教会的约束,也削弱了人们对信仰的依靠
清教精神和个人主义之间,原本彼此依靠足以安顿人心。目前,单独、散乱的个人必须构建另一群体、另一依傍。这就留下空间,出现许多个人组合而成的大群体。而且,如此大群体必须是可见的、可以感觉的集合体。前述大型集会亦即大型音乐会或者大型球赛聚合的群众,正好符合这一需求。无数散乱的个人,于是有了虚拟的归属,填补了无所依傍的孤独
球场与大型演唱会反映为群众主义,将无数个人席卷入热闹而不必负责的盲目、冲动之中。于是集体意志呈现为民粹;“平等”观念导致轻视“优异”,甘于凡庸;从“自由观念出发,则蔑视传统与规范的约束。
美国的社会结构走到这一地步,也就可能因为缺乏真正的归属,也缺乏心灵依靠的理念,渐渐由疏离而致涣散解体。如此危机,令人担忧。不过,凡事都有正负两面,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抉择,也可以不拘一格,因应时代而修正改变。美国一般人的群体性格就是如此,充满动力,同时也冲动、浅薄。美国的文化遂表现为实用,是以科技成就多于理论玄想,重… (查看原文)

周小棠
2赞
2021-05-10 11:53:21

—— 引自章节:第十一章 不断发展的文化脉络 /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