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罩袍,英国人称为波卡(Burka),阿富汗人叫它茶达里(Chardari),是一种长至脚踝,面部用网眼布料织成的蒙面长袍,也是外界对阿富汗女性的固有印象。
真实是一种尊严,对于探究真实,面对真实的人如此,对于终于得以真实样貌示人的人,更是如此。人们对于阿富汗的印象,似乎只有战争、童婚以及对女性的虐待。是的,以上皆为事实,然而事实不止于此。跑了几次阿富汗后,笔者深感人们的偏见就像一根刺牢牢地钉在罩袍上面,罩袍遮挡的不仅是她们的生活,还有我们的双眼。
笔者与书中的六位阿富汗女性同吃同住一起,她们是赫拉特附近小镇里教中国武术的老师卡瓦利,被时代周刊成为改变阿富汗的女性;雇佣了400名坎大哈女工(其中很多是寡妇)的绣坊老板瑞吉娜(她的父亲是前坎大哈市长,2011年被自杀炸弹炸死);吃有机食品,行为举止都不像阿富汗人的记者迪巴;因先天发育不全用嘴画画的撒谎少女鲁巴巴;开馕铺贴补家用,养出两个做女性广播的好女儿的妇人古尔赞;还有做为难民生在伊朗,如今是赫拉特大学兽医系的大学生热扎伊。6位女性,从16岁的残疾画家少女到年近半百的做饼妇人;6个故事,从前坎大哈市长的女儿到普普通通的女大学生;6种角度,从不能声张的爱情到舐犊情深的亲情。她们出生不同的省份,来自不同的民族,从事不同的工作,不同的颜色不同的性格,阿富汗女性和我们一样,没有更高尚,也没有更卑微。
笔者自认为没有权利来定义她们是什么样的人,只希望能以平视的角度,用所听所见所闻来真实呈现当代阿富汗女性的生活。
作者简介:
原未,笔名原老未,生于1986年。《中国国家地理》等多个杂志的特约摄影师,撰稿人,曾于2014年出版图文集《俺心中有一头骆驼》,足迹遍布非洲、中东、欧洲、中南美洲及南太平洋岛国等60余国,尤其喜欢往还没来得及被西方文明同化的地方跑,为拍摄北部山区及卡拉什民族在巴基斯坦停留三个月,也曾在非洲南部莫桑比克、瑞典斯德哥尔摩、外高加索小国格鲁吉亚各生活居住过半年的时间。从2013年9月开始专注于阿富汗人文纪实,五年间四次往返于阿富汗诸省,与当地人同吃同住,拍摄采访当地女性生活现状,真诚地记录这个被世人给予太多偏见的国家。
01 生于巴达赫尚:开馕铺的古尔赞婶婶
小有名气的馕
像花一样美好的生活
山区里的女性广播台
02 生于坎大哈:商人瑞吉娜·哈米迪
艰难的决定
逃离
归来
数百人的祈祷
我的父亲古拉姆·哈米迪
我的女儿萨拉
03 生于喀布尔:记者迪巴
不婚主义者
一个洋葱扔过去
裁缝、布料和新裙子
一个人的野餐
三年前的初识
喀布尔女子监狱
二手名牌扫货记
04 生于赫拉特:武术老师卡瓦利
12英寸彩色电视里的武大世界
镇上第一个“吃螃蟹”的女孩
你来做武术老师怎么样?
和喀布尔同步的女子健身班
05 生于加兹尼:残疾画家鲁巴巴
成名
6:30到22:00
“I like it”(我喜欢它)
“不存在”的老师
06 生于伊朗:大学生热扎伊
初识
很多“现在”都是“过去”造成的
生日礼物
游行
吓瘫的兔子
后记
致谢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从富裕商贾到平民百姓,由古稀老者至懵懂孩童,在阿富汗人的一日三餐中,热腾腾的烤馕永远是餐布上当仁不让的主角。对于阿富汗人,馕不只是用来果腹的食物,夹起配菜的“餐具”,更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传承,就如当地谚语所说的那样——“热馕与冰水,都是安拉慷慨的馈赠”。 (查看原文)
原老未
6赞
2020-06-07 12:57:11
—— 引自章节:小有名气的馕
在巴达赫尚省的首府费扎巴德市,每个街区都有一家馕铺,铺中有座用黏土垒成的坛多里(Tandoor),炉口子又大又圆,内部通常有六七十厘米深,被埋在火炕中,只有炉口露在炕外。火炕内部塞着柴火,从早晨开店烧到晚上关张,一张经过 450℃高温烤出的馕,售价10 阿富汗尼 ,从 2005 年开始价钱一直没有变过。 (查看原文)
原老未
6赞
2020-06-07 12:57:11
—— 引自章节:小有名气的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