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与视角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人们往往把现代世界的兴起与科学态度在16、17世纪的出现尤其是哥白尼联系在一起。然而,要想理解现代世界的兴起,就必须理解它在中世纪的开端。全球性的现代文化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自我演进的一种产物,其先决条件是人的自我理解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与对上帝、上帝与人、上帝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断变化的理解密切相关。文艺复兴时期对透视法的兴趣是理解这种发展的一把钥匙,阿尔贝蒂的《论绘画》对此作了简洁表达。但与此兴趣密切相关的是关于上帝无限性的神学思辨,库萨的尼古拉的工作特别清楚地反映了这种关联。现代的自我肯定(self-assertion)必然笼罩着虚无主义的阴影,后现代思想已经对现代世界的发展提出了质疑。然而,只有理解了现代世界的正当性,我们才能开始理解和面对其非正当性。正是本着这一精神,本书最后呼吁一种或可称为后后现代的(post-postmodern)地心说。

作者简介:

卡斯滕•哈里斯,1937年生于德国耶拿。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现为耶鲁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艺术哲学、建筑哲学、现象学、现代早期哲学等。近年来主要关注主导科学技术的客观化理性的正当性和限度问题。其主要著作有:《真理:世界的构造》、《艺术关系重大: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起源>评注》、《虚无主义与信仰之间:<非此即彼>评注》、《无限与视角》、《建筑的伦理功能》、《现代艺术的意义》等等,编著有《马丁•海德格尔:艺术、政治与技术》。

张卜天,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学士,北京大学科技哲学博士,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中世纪和近代科学思想史。精通科学史、科学普及与哲学翻译,译有著作近五十部。其译文优美流畅,广受读者好评。

前言
第一章 导言:现代的问题
第一部分:视角的力量与贫乏
第二章 视角和宇宙的无限
第三章 有学识的无知
第四章 阿尔贝蒂与透视建构
第六章 阿里阿德涅之线
第二部分:无限与真理
第七章 真理作为上帝的所有物
第八章 空间的无限与人的无限
第九章 人的无限与上帝的无限
第十章 工匠人:重新发现普罗泰戈拉
第十一章 人的尊严
第三部分:地球的丧失
第十二章 哥白尼的人类中心主义
第十三章 布鲁诺的罪行
第十四章 伽利略的洞见与盲目
第十五章 无限的暗礁
第十六章 哥白尼革命
第十七章 尾声:宇宙航行学和宇宙心智学
索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人虽然不可避免会因为身体而被置于特定的地点和时间,不可避免会受制于有限的视角,但人可以在反思中超越这些限制。这种可能性在奥古斯丁哪里得到了权威表述,它根植于人的只有和理性。我们的视角认识以一种非视角性的认识、一种理性的理想为量度。传统上把上帝理解成全知的造物主,便包含着这种理想。然而在把上帝设想成这样一位理想的认知者时,人也表明自己能够设想这样一种理想的认识,其中认知与存在相一致。因此,虽然沉思上帝神圣的超越性有助于唤醒人类自身自我超越的能力,虽然可以将这些思辨与特定的时间地点联系在一起,但更重要的是:在反思中进行自我超越的能力与我们自身的存在密不可分。即使没有上帝,人也足以像神一样超越视角的限制去思考,去设想上帝,并以这种观点来衡量自己。 (查看原文)

.
1赞
2015-06-02 19:29:29

—— 引自第174页

在现代性的进程中,实际发生的并不是神的简单清除或消失,而是将他的属性、本质和能力转移到其他东西或存在的领域中。因此,所谓的去魅过程也是一个返魅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并通过它,人和自然都被赋予了以前被归于神的若干属性或能力。说得更直白些,面对着持续很久的神之死,只有把人或自然或两者在某种意义某种意义上变成神,科学才能为整体提供一种融贯的解释。 (查看原文)

kantg
1赞
2020-07-22 22:4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