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
四种封面应和四季,随机发货
一部中国节令文化史,一部绵延千年的中国社会生活图卷
……………………
◎ 编辑推荐
★ 融汇典籍,通俗易懂。爬梳要典、方志、笔记、文集、书信、诗歌、碑铭、墓志,将其中关于节令的记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
★ 兼容并包,内容全面。始于先秦,迄至明清,汇节令文化之传承与变迁于一书。
★ 独特设计,封面四种颜色,对应春夏秋冬,随机发货。
…………………………
◎ 内容简介
通观中国古代,从先秦时期到明清两代,节令习俗、时尚和文化活动虽因历代政治、经济、历法等方面的原因而多有因袭或损益,但总的说来,前后期的发展变化仍有规律可循。本书通过爬梳要典、方志、笔记、文集、书信、诗歌、碑铭、墓志等典籍,详细阐述了中国节令的发展演变。
明“史”可溯“源”,鉴“古”方知“今”。作者希望通过对中国古代节令文化的剖析、总结、研究,带领读者看到另一种历史画面、另一种历史场景、另一种历史风情、另一种历史人生。
作者简介:
林永匡,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未来研究所教授。主要学术著作有《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中国屯垦史》《清代饮食文化研究》《中华文明史》《长江文化史》《清代社会生活史》等。
王熹,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中国未来研究所研究员。主要学术著作有《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清代饮食文化研究》《中华文明史》《明代习俗史》《永乐传》《三十六计全书》等。
第一章“四时有节”与中国节令文化
第一节 古代节令的源流与演变
第二节 节令风习与古代社会生活
第三节 节令的文化“内涵”与“隐义”
第二章“天地氤氲”与先秦岁时节令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历法和岁时
第二节 “节气”“物候”与社会风俗
第三节 节令文化的萌芽与“个性”
第三章 《四民月令》与秦汉节令文化
第一节 帛书《云气图》与天道岁时观
第二节 《四民月令》与年节生活
第三节 科技进步与节令文化的兴盛
第四章 “花信风”与魏晋隋唐节令
第一节 “花信风”与节令的物候
第二节 节令与南北风习的交融
第三节 《荆楚岁时记》与节令文化
第五章 “四时八节”与宋辽金元的节令
第一节 天时地利与节气“定历”
第二节 节令与社会生活的多元化
第三节 节令文化的繁荣与流变
第六章祭拜游乐与明清节令文化
第一节 多变而趋定的岁时年节
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年节社会风尚
第三节 节令文化中的群体性效应
后 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月令政事既是对农事生产、社会生活,带有政权指令性意义的活动;亦有着教化万民顺天时、应节候、尽地利、用民力由此仓廪充裕、国泰民安、根基巩固的政治倡导效应和作用。至于朝贺、年节宴享、服饰、娱乐活动中的诸多礼仪、规制,更是封建等级、礼乐制度的生动体现,进而对臣民有着守制(礼制)、明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伦理)的政治倡导、示范潜在效应。 (查看原文)
韧勉
1赞
2020-04-21 19:26:14
—— 引自章节:第三节 节令文化中的群体性效应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揭、氏、羌)入主中原,与汉族杂居,一方面使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出现融合,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的战乱与社会动荡不安导致北方人民向南部大举迁徒,从而使汉族内部南北地方的不同岁时节日风俗习尚也开始产生交流与融合,其结果是岁时节日的区域性特征渐趋淡化,而全民性的共性特征在增强。以端午节为例:北方中原地区的恶月恶日观念,此时被南方荆楚之民所接受,并被写进《荆楚岁时记》一书,载称:“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盖屋。”关于端午节所纪念的历史人物,各地有各地人民所崇拜的英雄,并赋予其传奇色彩。《邺中记》记载山西并州地区民人以五月五日纪念介子推;吴越地区民人于此日纪念伍子胥;《会稽典录》及《后汉书・列女传》记载,会稽民人于五月端午纪念孝女曹娥;《初学记》又引谢承《后汉书》记载,苍梧郡民人在此日纪念屈原。但是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与融合之后,南北区域性、民族性的岁时节日风俗习尚逐步趋于融合统一,加之长期动乱,民入都思念敬佩伟大的爱国者屈原,所以到唐宋以后,在五月五日端午节纪念屈原说再无多大争议,这正是南北节日风俗融合的结果。 (查看原文)
韧勉
1赞
2020-04-21 19:16:43
—— 引自章节:第二节 节令与南北风习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