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日本史学家熊谷公男经典力作,二十万字还原天皇与日本的诞生始末。熊谷公男长期浸淫日本古代史研究领域,驾驭史料游刃有余,是研究古代氏族、古代虾夷、政务和仪礼等古代王权问题的代表性学者,其用二十万字抽丝剥茧地推演了“日本”诞生的内在机理,足见积淀之深厚。
★多维视角切入倭王向天皇转型的动荡时代。“天皇”这一称号与“日本”这一国号是成对出现的组合。“天皇”“日本”与其所指代的统治者和国家至今仍然存续,然而日本列岛的统治者绝非自太古时期以来就是“天皇”,7 世纪后半以前,日本列岛的统治者大都自称 “治天下大王”,这一时期的日本仍处于 “倭国”的时代。古代史专家熊谷公男聚焦倭王向天皇转型的动荡时代,用二十万字细密梳理,力图清晰完整地还原一段“日本”的诞生史。
★北京大学教授王新生推荐:本书利用东亚各国的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将巨大古坟、遣隋使、圣德太子、大化改新等耳熟能详的人与事有机地结合起来,充满逻辑性地论述了4世纪至7世纪的日本古代史。
本书是“讲谈社·日本的历史”第二卷。讲述日本古坟时代至飞鸟时代的历史(中国历史是春秋战国至南北朝时期)。
4 世纪至 7 世纪,在同东亚各国的碰撞与融合中,倭国逐渐厘清了国家意识,对内构筑起中央集权的统治体制,对外则走上了一条与东亚朝贡体系若即若离的道路。在内外因素双线并轨的推动下,日本列岛的统治者完成了从“治天下大王”脱胎为现世之神 “天皇”的转变。于是,“天皇”治下的“日本”诞生。日本列岛进入律令国家的时代。
本卷将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过程,置于东亚史动态演化的框架中,力图以内外并行的多维视角,还原一段天皇创生的激荡历史。
作者简介:
熊谷公男,1949 年生,毕业于东北大学文学部,先后进入同校大学院、宫内厅正仓院事务所工作,后任东北学院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日本古代史,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古代氏族、古代虾夷、政务和仪礼等古代王权问题。主要著作有《虾夷地与古代国家》《古代的虾夷与城栅》,共著有《新版 古代的日本:近畿Ⅰ》《新版 古代的日本:东北、北海道》《列岛的古代史 1》等。
米彦军,历史学博士(日本史方向),现任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著有《江户时期日语古文文本中的汉典因子研究》《德富苏峰的右翼思想研究》等,译有《江户时代》《过劳时代》《逆说美国的民主》等。
序章 “天下”的统治者
第一章 列岛、半岛和大陆——东亚世界中的倭国
第一节 连接“大和”与“加罗”之路
第二节 半岛的动乱和倭王权的巩固
第三节 渡来人迁入与列岛技术革新
第四节 倭五王—加入和脱离册封体制
第二章 “治天下大王”的登场
第一节 倭王权的据点
第二节 倭王权和地方社会
第三节 第一代“治天下大王”——幼武大王
第三章 独立自主的倭王权
第一节 继体朝、钦明朝时期的王权
第二节 朝鲜半岛政策受挫
第三节 国造和氏
第四节 前方后圆坟时代的终结
第四章 倭王权出现转机
第一节 佛教东传日本与苏我氏
第二节 女天皇与太子
第三节 大陆交通线的恢复与内政改革
第五章 向律令制国家过渡
第一节 策划乙巳政变
第二节 大化改新
第三节 脱离大化改新的政治轨道与战败——齐明朝和白村江之战
第四节 戒严体制下的国政改革——天智朝
第五节 升格为神之战——壬申之乱
终章 “天皇”的出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倭国式的天下观之所以能够形成,主要是因为公元4世纪至公元5世纪,倭国在与朝鲜半岛诸国的外交关系中,凭借军事实力,几度掌控了外交主导权。正如前述所言,每当新罗、百济在军事上身陷困境之时,他们便会把人质送往倭国,以获取倭国在军事上的援助。倭王权也常常通过新罗、百济送来的人质,干预他国的王位继承之事。如此一来,在同朝鲜半岛诸国的外交关系中,倭国长期占据优势地位,倭王便萌生了自己是小世界盟主的野心,并自然而然地认为朝鲜半岛诸国全都置于其统治之下。在笔者看来,这就是倭王之所以构思其天下观的缘由。
就日本国内而言,公元5世纪后半是前方后圆坟分布最广的时期。近年来,在日本东北地区,考古人员相继发现了多座古坟时代前期的古坟。以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雷神山古坟(位于宫城县名取市,坟丘长168米)为代表,很多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古坟时代中期的大型古坟,后来都被确定属于古坟时代前期。而前方后圆坟的建筑样式,最早则在古坟时代前期,就已传至宫城县北部的古川市(今大崎市)附近。到了古坟时代中期,古坟出现小型化趋势,日本最北的前方后圆坟—角冢古坟(坟丘长45米)建造于比古川市更北的岩手县胆泽町(今奥州市),这时已是公元5世纪后半了。另一方面,日本最南面的前方后圆坟则位于鹿儿岛县东部的志布志湾沿岸地区。其中,位于东串良町的唐仁大冢古坟,是一座坟丘长约150米的大型古坟,据推测其建成时期应在公元5世纪中叶至公元5世纪后半之间。
而另一方面,在古坟时代中期的畿内、吉备、上毛野等倭王权中枢势力的大本营,古坟出现巨大化趋势,相反在其他地区,古坟规模则开始缩小。这些现象都表明,倭王权对日本列岛各地的政治、文化影响力逐渐增强,与此同时,倭王权与地方势力之间的差距正在拉大。
如上所述,整个公元5世纪倭王权的稳固及其在与半岛诸国的外交关系中占据的主导地位,使得倭王开始构思其独立的天下观,随之“治天下大王”的统治者称号诞生。… (查看原文)
韧勉
3赞
2021-10-04 12:54:40
—— 引自章节:第三节 第一代“治天下大王”——幼武大王
古代天皇制的形成意味着日本列岛的统治者升格为神,成为日本“天下”的终极权威。但是,“天皇”称号说到底不过是日式“天下观”的产物,它仅在以日本列岛为中心的有限“世界”中适用。日本的统治阶层早在遣隋使的时期就认识到,倭国式的“天下观”并不被中国王朝认可,唐朝更不会轻易认可而今兼具神权和准皇帝资格的“天皇”称号。因此,日本统治者在呈递给唐朝的国书中没有使用“天皇”称号,而是使用了“日本国王主明乐美御德”的称号,虽然这种把戏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另一方面,在奈良时代,对与日本有外交关系的新罗、渤海等国,日本统治者则使用了“天皇”的称号。这种对不同国家使用不同统治者称号的行为表明,日式“天下观”是一种孤芳自赏式的天下意识。以此理念为依据创造出的“天皇”称号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之后,直到今天,天皇制度一直存续。究其原因,在日本历史上,从最开始的天皇到摄政、关白、院(上皇),再到武家政权、明治政府,真正的统治权虽发生过数次转移,但作为“神”的天皇始终拥有赋予统治权正统性的终极权威。
公元7世纪末“天皇”称号形成后,在日本人的观念中,天皇就一直既是“神”,又是日本“天下”的终极权威。二战战败后,昭和二十一年(1946),昭和天皇发布《人间宣言》,天皇的“神性”遭到否定。从那时起,天皇已不再是终极权威,而只是一种日本国家的“象征”。
最后,笔者想要强调的是,日本列岛的统治者绝非自太古以来就是“神”。天武天皇在壬申之乱中获胜,被人们尊称为“神”。而正是这样身负神权的天武天皇才是现神“天皇”与“日本”的缔造者。换言之,不论是“天皇”的称号,还是“日本”的国号,它们都是那个诞生了卡里斯玛式统治者的史无前例的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在天武天皇驾崩后,天皇成功铸就了作为日本国终极权威的不可动摇的地位。倭国的统治阶层有组织地神化大王,完成了倭国大王由“治天下大王”升格为“现神”天皇的过程,古代的天皇制最… (查看原文)
韧勉
3赞
2021-10-04 15:52:46
—— 引自章节:终章 “天皇”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