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明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人类文明是江河的赠礼。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这是史学界的共识,也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多元一体的印证。自唐宋以来,中华文明的重心逐渐由北向南转移,长江孕育并见证了数千年来中国历史的勃兴与流变。本书纵览古今,在全球视野之下,综合介绍了长江文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文化优势,及其发展历程、文化分区。长江全流域资源丰厚、人文兴盛、经济繁荣,是中国文化历史的重要符号,至今仍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维持着中华文明的持久生命力。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长江流域的自然与人文进行了全方位介绍,并历数了世界其他大河文明的发展历程与特征,与长江文明进行对比辨析。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长江流域的认识和考察也是逐步形成的,作者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打破区域阻隔,从中华文明的高度重新建立对长江文明的整体性认知,详解长江、黄河并立的文明格局,定义长江文明的历史角色。本书提纲契领、面面俱到,从时间、空间、自然、文化多个维度讲述,同时又简明、易读、丰富、权威,是史学名家面向大众推出的文化读本,一书通晓长江文明分支及内核。在长江文明的统一概念之下,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更成体系,因此本书也是剖析长江全流域自然条件与人文理路的指导性书籍,对长江地区未来的文化与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江水滔滔而逝,奔涌数千年,长江沿岸孕育了太多中华文化地标、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华英杰,形成了推动中华大地不断更新发展,塑造我们共同的民族品格与家国记忆的强大文化力量。在长江文明这一统一的概念之下,文化记忆与遗存将更成体系,唤起对长江流域历史与将来的更多关注。

作者简介:

冯天瑜,历史学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著有《中华文化史》《“封建”考论》《中国文化生成史》《张之洞评传》等。

马志亮,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研究员,著有《秦礼仪研究》《武昌老建筑》《样式雷》等。

丁援,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共享遗产委员会秘书长,著有《文化线路》《堪舆》《一本书读懂中国建筑》《武汉历史建筑图志》等。

长江礼赞 III
导 言 V
第一章 自然长江
第一节 流域 002
第二节 干流 008
第三节 支流 021
第四节 湖泊 039
第二章 自然长江认知史
第一节 主干之辨 052
第二节 江源考察 060
第三章 大河文明纵览
第一节 诸大河文明 074
第二节 “人类文明发生线”横贯长江流域 104
第四章 文化分区
第一节 上游:羌藏文化、滇黔文化、巴蜀文化 125
第二节 中游:荆楚文化、湖湘文化 140
第三节 下游:赣皖文化、吴越文化 155
第五章 文明演进
第一节 中华文化的母亲河 206
第二节 经济文化重心南移 216
第三节 近代文化的推进线路 232
第六章 水运交通
第一节 早期运河工程 250
第二节 长江与黄河的纽带:汉江 264
第三节 近代航运 272
结 语 守护与瞻望 287
注 释 291
参考文献 311
图片来源 331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长江流域在中华文明中日益提升的地位,与整个中国近代文化发生发展的推进线路息息相关。中国近代文化的发生发展,大体是由东南向西北渐次推进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主要围绕东部沿海地区展开,最早的五个通商口岸都位于东南沿海,长江干流仅入海口的上海位列其中。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放口岸已从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随即,外国轮船开辟了长江航线,在方便其对中国内地进行经济掠夺的同时,也极大地加强了长江沿江城市之间的联系,加速了沿江城市带的形成。《马关条约》签订后,长江中上游的沙市、重庆也被迫开放,长江沿线布满了通商口岸。此后,清政府又在长江沿线主动开放了五处商埠。
在此期间,晚清洋务派官员也在19世纪60年代发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对于发展中国的近代工商业,长江流域是重中之重。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的中坚人物,都曾长期担任长江流域的地方督抚,他们纷纷在自己的辖区内引进西方机器和技术,令长江流域的近代工商业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中国近代中期最重要的两大工商业基地,即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交汇地带,皆位于长江流域。
1911年,武昌爆发了辛亥革命,腐朽的清政府很快被推翻。在此期间,上海提供了大部分的经济援助;而后,中华民国又在南京建都;三座长江干流城市密切配合,改变了整个近代中国的社会面貌。在此后的历史进程中,长江文明在国内阶级斗争的腥风血雨、新旧文化的殊死搏斗、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实现了近代化的转换;同时,长江又在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查看原文)


2023-10-16 15:50:46

—— 引自章节:第三节 近代文化的推进线路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