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王斯福关于中国民间宗教的重要研究专著。他以60年代在台北山街近三年的人类学田野研究为基础,着重研究民间宗教组织是如何将分散的个人组织在一起的。他直接从民间宗教当中来理解中国社会的组织形式,讲述在民间社会的生活实践中,人们是如何通过隐喻这种修辞学途径来模仿帝国的行政、贸易和惩罚体系的,揭示了烧冥币、城隍崇拜等民间习俗背后隐含的帝国隐喻的逻辑——这也一直是中华帝国和民间社会之间沟通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指出,这种隐喻式的模仿并非对帝国科层结构的一模一样的模仿,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民间宗教正是通过象征性的隐喻方式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力量的。
作者简介:
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现为伦敦经济学院(LSE)人类学系兼职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人类学理论与中国民间宗教、各文明之比较研究与历史人类学。最近的出版物包括有其作为主编的论文集《制造地点:国家计划、全球化与中国的地方反应》(Making Place: State projects, globalisation and local responses in China, UCL Press 2004)、与王铭铭合写的著作《基层卡理斯玛:中国的四种地方领袖》(Grassroots Charisma: Four local leaders in China, Routledge 2001),另外,还有最近发表在《皇家人类学刊》上的论文“论作为顺从与过度交流的宗教仪式”(’On religious ritual as deference and excessive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2007 vol 13 no 1 pp 57-72)。曾经担任过英国中国研究学会会长(1999—2002),1996年至今为《人类学批判》(Critique of Anthropology)杂志主编之一,并在中国多所大学有过演讲,包括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
译者的话
有关汉语术语和姓名翻译的说明
中文版序
致谢
第一章 历史、认同与信仰
第二章 年度的启示
第三章 官方崇拜与地方崇拜
第四章 地方节庆及其崇拜
第五章 香炉:交流与尊敬
第六章 道教及其崇拜者
第七章 翁公,玩偶的真理
第八章 宗教的政治与政治的仪式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什么是村落?
附录二 克里斯玛理论与某些华人生活史的事例
附录三 三个政权之下的台北城市寺庙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帝国隐喻的表演欲表象,完全不同于那种对地点和权力的呈现,这种呈现不过是正统统治的一种陪衬而已,期间虽是紧密相关,却完全不同。与平行与印证性结构的说法的分歧之处就在于,这种隐喻定会随着政府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事实上,政治的性质在经历了世纪沧桑之后会发生一种有规律的巨变,但这种改变与地方性的对神与神像的崇拜相去甚远。朝代的更替属于巨变,同时每一个朝代的统治者又都宣称自己与其先辈以及神圣统治者的盛世前后相联,但实际上,他们各自的统治范围和性质都已经发生了改变。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发生在20世纪的中国,这是一个革命的世纪。不过在整个20世纪中,帝国隐喻的表象并没有随之发生变化。 (查看原文)
Zophiel
2012-04-09 15:09:44
—— 引自第1页
田海(Barend ter Haar 1996)所谓“魔鬼论范式”,就是从把宇宙看成一个地点这样的观念看是的,在这里,魔鬼需要收到控制,它们的力量最需要收到约束,正像地方崇拜的宇宙观所做的那样。但是,在异端的模式中,追随者欢迎的是一位宣称有某种神秘力量附体的领袖,这种神秘的力量,在一个假想的魔鬼力量角逐的世界中,能够拯救他们或者赋予他们以力量。通过梦、虚幻或者灵魂附体而启示给领袖一种神秘的力量,由此能够带来一种新的秩序。这随后导致了一种教派的运动,而并非像地域性的崇拜那样,导致的是一种历史的凝固以及地点场所的固化。简言之,我认为,中华帝国的时代,并非是一个完全自明的以及不容置辩的实践世界,他以等级制来划分地点、人口以及时代,并且将其不满表述为由语言、神话以及仪式所强化的同样的秩序与等级,即布迪厄所说的“道克萨”。相反,存在着一种正统与异端之间的交互影响,二者是相互平行的,每一个都会映射到另一个上面,并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本身并未受到挑战,一直到晚清王朝遭遇到那些工业资本主义的国家时为止。 (查看原文)
Zophiel
2012-04-09 15:20:13
—— 引自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