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艺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尊重工匠之道,守住技艺之魂,厚植文化之根

★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DNA

————————【内容简介】————————

本书是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冯骥才数十年来从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结晶。全书共收录25篇文章,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真实记录。阐释 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面对的困境、文化遗产保护调查的进展、取得的保护成果以及需要继续致力的地方。

在现代化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冲击下,人们与传统日渐疏离,冯骥才强烈关切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主动承担起发掘、保护、传承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重担,承担起对全社会呼吁、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通过几十年风雨兼程在非遗大地上的实实在在的工作,致力于让人民真正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并在认识的过程中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责任。《古艺》一书即是为延续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创作的具有创新性、开创性的系列文学作品,更是写给每一位中国人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指南,对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民素养、提升文化软实力都有着非凡意义。

作者简介:

冯骥才

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现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民协名誉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等职。他是“伤痕文学”代表作家,其“文化反思小说”在当今文坛影响深远。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二百余种。代表作《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一百个人的十年》《俗世奇人》《单筒望远镜》《艺术家们》等。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韩、越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五十余种。多次在国内外获奖。他倡导与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传统村落保护等文化行为对当代人文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 艺
南乡问画记
探访缸鱼
武强屋顶秘藏古画版发掘记
大理心得记
亻革家•反排•郎德
王老赏
内丘神码
追寻盘王图
细雨探花瑶
手抄竹纸
邂逅苗画
草原深处的剪花娘子
执意的打捞
绵山彩塑记
活着的木乃伊
天后宫剪纸
东丰台年画
杨家埠的画儿
四访杨家埠
废墟里钻出的绿枝
豫北古画乡探访记
三地年画目击记
贺兰人的唱灯影子
倒提金灯曲
一个古画乡的临终抢救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云南的甲马不同于内地的纸马,但它是从纸马演化或分化出来的一种。纸马源于远古人最深切的生活愿望——祈福与避邪。那时人们无力满足自己这种愿望,只有乞求神灵的帮助。在汉代,人们是通过手绘的钟馗、门神、桃符以及爆竹来表达这种心理的,并渐渐地约定俗成。等到唐宋雕版印刷兴起之后,这种广泛的民俗需求便被木版印刷的纸马承担起来。北宋时期的纸马就有钟馗、财马、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等等很多种了,《水浒传》中神行太保戴宗的靴子上不也贴着纸马吗?一些像开封这样的大城市还有专门销售纸马的铺子,就像此刻眼前周城这家卖甲马的小店铺。这难道是中古时代留下来的一块活灵活现的“活化石”?

一千年来,纸马的风俗流散全国,几乎各地都有这种小小的自刻自印而神通广大的纸马。纸马走到各地,称呼随之不同。河北内丘叫“神灵马”,天津叫“神马”,广州叫“贵人”,北京还有一种全套的神马,被称作“百分”,云南便称之为“甲马”“马子”或“纸火”。所谓“纸火”,大概由于甲马在祭祀过后随即就要用火焚烧,但内丘的神灵马却任其风吹日晒,自然消失。各地纸马上的马多是神灵的坐骑,云南甲马本身就是快速沟通凡世与天界的一种神灵。 (查看原文)

长安
2024-06-25 16:03:48

—— 引自章节:大理心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