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为葛兆光讲义系列之一,是《古代中国文化讲义》的重订增补本。本书凡十三讲,涉及汉字、婚礼丧仪、家族和社会、儒佛道、阴阳五行、民间信仰、传统的世界观等。本次重订,对内容进行了大量增补修订,增添相当数量的配图,还在每讲后面增加了阅读文献和参考论著,以供读者延伸阅读。
本书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地图,带领读者感受一个早已随着时间远去的“古代中国文化世界”,同时也为读者在记忆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
作者简介: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原籍福建,1950年生于上海,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92年起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2006年至2013年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曾任日本京都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2009年获选第一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Global Scholar”。主要著作有《中国思想史》《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何为中国:疆域、族群、文化与历史》 《历史中国的内与外——有关“中国”与“周边”概念的再澄清》等。
        “葛兆光讲义系列”•说明 1
        开场白:面对难题:对中国文化的界定、涵盖与评价	1
        一、界定中国文化之难	4
        二、涵盖中国文化之难	7
        三、评价中国文化之难	9
        四、讨论古代中国文化的不同态度与方法	11
        五、“文明”与“文化”之分,以及中国文化的现代命运	13
        【参考论著】	16
        第一讲汉字型塑了“中国”?	17
        引子:为什么是笔谈?	19
        一、从图画到文字:从甲骨文时代说起	21
        二、说“文”解“字”:何谓“六书”?何谓“部首”?	25
        三、通过汉字:传统中国人的思维与表达	29
        四、书同文:“中国”的形成	34
        五、书法与诗文:汉字的文学艺术	38
        六、汉字文化圈?“中国化”与“去中国化”	40
        七、普通话与简化字:两难的选择	43
        【参考论著】	47
        【阅读文献】	47
        第二讲红白喜事:在婚礼丧仪中理解古代中国	49
        引子:想象古代,如何想象?	51
        一、从高延(Groot)在厦门看到的葬礼说起	52
        二、未知死焉知生:“葬礼是给活人看的”	55
        三、复杂的称谓:汉族中国人的亲族分别	58
        四、内外有别:同姓与不同姓	60
        五、合两姓之好:古代汉族人的婚礼	61
        六、大观园里小社会:从林、薛、史、王与贾宝玉的关系说起	64
        七、长幼有序:孝和悌	66
        八、家庭、家族与家族共同体:同心圆的逐级放大	68
        九、丧礼与丧服:衣冠绝不仅是衣冠	69
        十、五服制:认同、等差与区别的标志	71
        十一、近代中国的葬礼:俗世的改变	75
        十二、家谱、族谱和祠堂祭祀:荫及子孙	77
        十三、说“同”:家族与地方在传统汉族中国的意义	80
        十四、从传统到现代:衰微中的传统家族、伦理与仪式	82
        【参考论著】	83
        【阅读文献】	84
        第三讲家国秩序:国家、社会与儒家	87
        引子:从“家”到“国”,从“礼”到“法”	89
        一、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从家庭、宗族到国家	90
        二、国家还是家国?国在家之上	91
        三、国家与秩序的需要	92
        四、儒家的礼:礼貌、礼节与礼制	95
        五、仪式:靠象征建立秩序、合法性	98
        六、什么是“儒”?“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也”	100
        七、穿衣戴帽,不仅仅是穿衣戴帽	104
        八、从礼到法的提升:家庭秩序到国家秩序	106
        九、名分:“必也正名”	108
        十、“敬”与“仁”:和睦、等级与尊卑	110
        十一、儒家学说的制度化、常识化和风俗化	112
        十二、儒学的确立与瓦解	115
        【参考论著】	116
        【阅读文献】	117
        第四讲佛祖西来?众说纷纭的佛教传来途径	119
        引子:1900年斯文•赫定的发现	121
        一、“发现”,什么是“发现”?	123
        二、进入话题:中外交流的通道	124
        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路在何方?	125
        四、楼兰:古道西风	128
        五、佛教自西来:普遍的看法	131
        六、真的是这样么?伯希和、梁启超与胡适的疑问	134
        七、另辟蹊径:猜测和可能	137
        八、西南通道:想起了马帮和史迪威公路	138
        九、南海通道:《牟子理惑论》的启迪	142
        十、数路并进:佛教如何传遍亚洲	144
        十一、结语:条条大路通世界	147
        【参考论著】	149
        【阅读文献】	150
        第五讲佛教征服中国,还是中国征服佛教?	151
        引子:从山门逛到藏经阁	153
        一、印度佛教的传说	155
        二、佛教对人生的基本判断:十二因缘	158
        三、解脱之道:“苦集灭道”四谛	161
        四、解脱之法:“戒定慧”三学	165
        五、佛教传入中国	168
        六、异域的礼物:新思想和新知识	170
        七、天下更大、时间更长:佛教的宇与宙	174
        八、沙门不敬王者,可以吗?	177
        九、佛教启示录	180
        【参考论著】	182
        【阅读文献】	182
        第六讲似佛还似非佛:话说《坛经》与禅宗	185
        引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87
        一、六祖之争的思想史意义: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	191
        二、说“空”:空空如也	192
        三、渐修:神秀代表北方的禅	195
        四、顿悟:惠能代表南方的禅	197
        五、《坛经》的故事	199
        六、胡适的发现:《坛经》的著作权出了问题	203
        七、《坛经》的关键词之一:自净	206
        八、《坛经》的关键词之二:无念、无相、无住	207
        九、《坛经》的关键词之三:不立文字	210
        十、《坛经》的关键词之四:顿悟	213
        十一、禅宗影响中国:文化、艺术与生活	214
        【参考论著】	220
        【阅读文献】	220
        第七讲大慈大悲观世音:民众的佛教想象	223
        引子:大慈大悲与救苦救难	225
        一、佛教经典里的观世音菩萨	227
        二、有关观世音菩萨来历的传说	229
        三、观世音菩萨的各种形象及其故事	232
        四、古代中国关于观音菩萨的另类想象	235
        五、观音故事中的文化接触问题	239
        【参考论著】	246
        【阅读文献】	247
        第八讲古代中国的道家:从老子到庄子	249
        引子:道家与道教	251
        一、道可道:那个关心身外事的时代	253
        二、非常道:道家也不同	254
        三、不得不说的,和“不可说可不可说非常不可说”	257
        四、模棱三可:“道”的多重涵义	258
        五、虚玄的与实在的	260
        六、同是道家:老子、庄子也不同	263
        七、无待:浑沌凿七窍的故事	265
        八、蝴蝶、骷髅与乌龟	266
        九、无心是道:心斋与坐忘	268
        【参考论著】	270
        【阅读文献】	270
        第九讲永生,如何永生?话说古代中国的道教(上)	271
        引子:这是“中国的”宗教?	275
        一、从秦汉到明清:两千年道教简史	276
        二、九转还丹:为永生的炼丹术	278
        三、凭什么相信外丹能给你永恒?	281
        四、经历九转方成丹:丹炉与丹药的炮制原理	283
        五、内丹:古代中国思想世界的产物	285
        六、气:内丹的根本道理	287
        七、内丹的基本方法	289
        八、永生的追求	292
        【参考论著】	294
        【阅读文献】	294
        第十讲幸福,如何幸福?话说古代中国的道教(下)	297
        引子:神灵佑我得平安	299
        一、多神与一神:从永乐宫三清殿壁画说起	300
        二、神仙系谱:三清、玉皇与众仙	304
        三、斋醮仪式:沟通神鬼人	310
        四、解决世俗困厄的法术之一:念咒	313
        五、解决世俗困厄的法术之二:画符	315
        六、解决世俗困厄的法术之三:守庚申	318
        七、解决世俗困厄的法术之四:用法器	321
        八、道教是一种宗教,是一种中国的宗教	323
        【参考论著】	325
        【阅读文献】	325
        第十一讲分流与混融:古代汉族中国的民间信仰世界	327
        引子:实际的和书本上的	329
        一、上下分流:两个不同的观念世界	330
        二、大传统与小传统	333
        三、不分儒、道、佛:混融的信仰世界	337
        四、信仰什么,祈求什么?	339
        五、民众宗教信仰的基本观念	343
        六、民众宗教观念的传播	346
        【参考论著】	348
        【阅读文献】	349
        第十二讲从风水说到阴阳五行	351
        引子:从风水说起	353
        一、风水之源	354
        二、想象大地:风水的思想背景	356
        三、儒者与风水	359
        四、降而为风水先生	362
        五、阴阳五行,为什么是阴阳五行?	364
        六、“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366
        七、在历史中看才是公平的	369
        【参考论著】	371
        【阅读文献】	371
        第十三讲古代中国的“天下”,现代世界的“万国”	373
        引子:从《坤舆万国全图》说起	375
        一、近代西方人的世界观和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	377
        二、九州和五服	379
        三、天圆地方:空间的想象	382
        四、四方复四方:从谈天衍的想象到张骞的凿空	385
        五、知识和观念的分离:固执的中国天下观	387
        六、佛教没有征服中国,但是佛教曾经给了中国一个机会	389
        七、佛教观世界和佛教世界观	391
        八、小插曲:宋元可能也有两次机会?	394
        九、关于“世界”的想象与心情	397
        十、学术研究的基本立场:拿证据来	399
        十一、《山海舆地全图》之后:中国世界观的转变	401
        十二、从天下到万国	403
        【参考论著】	404
        【阅读文献】	404
        结语文化,什么是汉族中国的文化?	407
        引子:从“古代”走到“现代”的中国	409
        一、回首已是百年身:唤回历史记忆	410
        二、文化与文明:不得不分辨的两个概念	413
        三、家族伦理与政治秩序:汉族中国文化的若干侧面	414
        四、等级秩序与宗教信仰:合理的与不合理的	416
        五、天人之际:汉族中国文化的若干侧面(续)	417
        六、数字式概念:阴阳五行八卦九宫十二月	419
        七、东西大不同:这理性不是那理性	420
        八、汉字如魔方:汉族中国文化的若干侧面(再续)	423
        九、文化分类:究竟什么是“中国的”文化?	425
        十、重新思考中国文化	427
        后记	429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礼记·王制》里说:“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凡是文化上臣服、认同的,都可以划进来作为“华夏之藩属”,都是一个“天下”,因为“溥天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凡是文化上不服从、不认同的“异邦异俗”也就算了,就当你不在“天下”之内,所以在古代中国,国家/文明/真理是重叠的,于是,“天下家”、“海内存知己”、四海之内皆兄弟。这背后,一方面是中国中心的特殊主义,一方面是普遍主义的世界观,既是只有一个文明中心的世界观,又是文明普遍适用,放之四海皆准的世界观。 (查看原文)
                wangjiaojiao
                  5赞
                2021-08-19 00:17:49
—— 引自章节:六、佛教没有征服中国,但是佛教曾经给了中国一个机会
按照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的说法,“文明”和“文化”是不同的,“文明”是人为的,“文化”是自为的。也就是说,文化是与生俱来的习惯,是使不同民族保持不同面貌的东西,是不怎么会变化的东西;文明是一种需要学习得来的,社会群体交往的规则,是使不同人群的差异越来越少的东西,也是不断进步的东西。假定我们能在意识中区分“文化”与“文明”,我们就知道,文化没有好坏之别,它只是一种历史形成的习惯、观念和习俗,造就一个族群与生俱来的惯性行为。在这样的意义上去理解各种不同的文化,就可以既拥抱文明,又守护文化,这样对于中国文化就比较好评价,就不必因为自己特别的文化,而抵抗普遍性的文明。 (查看原文)
                東寫西讀
                  2赞
                2023-09-29 12:14:47
—— 引自章节:五、“文明”与“文化”之分,以及中国文化的现代命运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