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人类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面对文化差异的现实,人们如何将外邦“蛮族”构想为“共同人类”?这一努力又如何受到自身视角、经验和历史的局限?在本书中,西佩·斯图尔曼聚焦希罗多德、司马迁、蒙田、博厄斯等人对各自时代的边境经验的思索,分析世界历史上不同宗教经典、哲学、史书、民族志中“共同人类”观的异同,追溯跨文化平等的演进。斯图尔曼认为,诸如“共同人类”和“平等”的观念的“发明”并不描绘社会现实,而是旨在打造一个不同于现实的、想象的世界。人们利用这些思想资源,与现实中的不平等展开持续对抗,正因如此,这些观念也具有了改变现实的变革性力量。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西佩·斯图尔曼(Siep Stuurman,1946— ),荷兰政治学家,乌特勒支思想史荣休教授。2010年任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历史与艺术学院的让·莫内讲座欧洲史教授。

*译者简介

许双如,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流散文学、亚裔美国文学、跨文化研究。

前 言 跨文化平等如何成为可意想之物
第一章 对共同人类的构想
第二章 宗教与哲学的普世主义
第三章 历史、民族志与人类学转向
第四章 中世纪伊斯兰世界的跨境思考
第五章 大西洋边疆与基督教平等观的局限性
第六章 启蒙思想中的全球平等与不平等
第七章 19 世纪的现代平等与科学种族主义
第八章 平等的全球化
第九章 人权时代
后 记 全球平等的未来
注 释
致 谢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及斯多葛派不同,儒家关于共同人类与人类本性的概念缺乏一种超验的基础。儒学家把人类社会设想为宇宙秩序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但其宇宙秩序是一种内在的原则,而不是本体论上“更深”层次的真实的神圣基础。正如我们将看到的,缺乏这一超验的锚固,使得儒家在历史和文明的视野上很难跳出华夏中心论。 (查看原文)

歪三三
1赞
2023-01-23 11:04:48

—— 引自章节:第二章 宗教与哲学的普世主义

当我们从消费主义转向自我的基本价值和模式时,世界西化的理论就更可疑了。在世界范围内,宗教仍然是文化认同的主要载体。社群主义意义上的自我与个人主义意义上的自我之间的竞争是另一个载体,与城乡分化密切相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有两副面孔。一方面,它传播“西方”产品、通信手段和形象。这就是它的同质性面向。但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破坏性力量,不断制造极富和极贫,同时还将传统文化和社群连根拔起。它们的破坏性影响使得市场和超商业化对更深层的世界意义产生了深切的焦虑和索求,并对其进行不断的探索;而也正是世界意义的深奥使得新旧宗教能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美国经常被誉为现代化的中心地带,只要看看美国的宗教发展(包括新教原教旨主义),就足以发现大众宗教信仰不仅仅只是传统主义的残留。同样,拉丁美洲的部分地区正经历着从天主教到新教的无声过渡。 (查看原文)

歪三三
2023-03-19 01:00:58

—— 引自章节:后 记 全球平等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