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 首部关于现代中国群众书写的深度研究,勾勒“群众”话语的脉络,探索现代知识分子与“群众”的相遇和融合
· 巫鸿、杜赞奇、黄子平、孙江、毛尖盛赞推荐!
————————
此书在我的阅读史上有着重要位置,因为它第一次使我认识到为什么现代是“群众”的时代,“群众”就是现代性。肖铁通过对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理论翻译和视觉文化的分析,清楚显示出“群众”的崛起是中国从传统王朝到民族国家转变中最激动人心的核心叙事之一,不但成为文学家和艺术家不断建构的对象,也通过这种建构获得了超越个人的主体含义,并以其内在的不稳定性造成浮动的张力。 这些讨论对于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以及思考当下社会和文艺创作都有鲜活的意义。
——巫鸿(美国文理学院院士)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趋于聚集,但历史上社会精英大多质疑这种群体。肖铁相当敏锐地指出,在中国的“现代”时刻,权威知识分子试图将人群转变为“群众”——一个自然、顺从地为实现国家进步目标而努力的群体。
群众活动的不稳定现实必然会躲避这类书写的限制,肖铁扎实的研究展示了心理学、文学等领域的知识分子对归属于群众的矛盾心理。即使是当他们义正词严地构建群众“真实声音”的时候,知识分子们的忐忑不安、进退维谷也常常溢于言表。这本书恰逢其时:在世界各地,民粹民族主义的时代再次来临。我们有必要读一读这本关于现代群众起源的杰作。
——杜赞奇(杜克大学东亚研究教授)
“你不问我,我是知道的;你若问我,当我试图回答时,就不知道了。”奥古斯丁这一关于何谓时间的句式无疑可以套用在对何谓群众的诘问上。在众多现代性概念中,似乎还没有哪个概念比群众更难界定的:看似复数实为集合单数,貌似具体实则抽象,既是沉默的被写体亦为能动的暴力装置。作者通过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心理学文本,以美妙的笔触揭示了群众所内涵的现代性悖论。从概念史研究的角度看,本书充满张力的叙述还引申出相反相成的何谓个人的概念,读罢令人掩卷沉思。
——孙江(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暨历史学院教授)
————————
中国从王朝帝国到民族国家的转变中,群众作为中心概念,成为现代知识分子思考自我和国家,探寻启蒙与革命的想像载体。本书通过对小说、哲学、诗歌和心理学论著的细读,分析现代中国文化与政治想象中群众的核心性和历史性,更把中国群众话语放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全球知识语境下,挖掘被忽视的跨国互动和差异。这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综合文学研究、思想史、批判理论和人类科学史,凸显现代人类科学知识的形式、新兴艺术的表现和不断变化的政治诉求之间的纠葛。
现代中国群众话语激发主体性,鼓舞行动,既促进也限制了关于团结的表达,因此同时扩展并约束了大众政治兴起时期政治的地平线。作为第一本关于现代中国文学和思想中群众美学与政治的深度研究,本书审视革命时期现代群集想像的许诺和羁绊,并放眼于后革命时期集体生命的重新思考。
作者简介:
肖铁,北京人,1979年出生,芝加哥大学博士,现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比较文学系副教授。著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集若干,译作有卡佛《大教堂》和巫鸿《废墟的故事: 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
导 论
第一章 群众之心
第二章 非理性的魅惑
第三章 虚构的转变
第四章 孤独的问题
第五章 声音的洪流
尾声:“我们之外,再没有别人”
参考文献
谢 辞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父母兄弟相聚营生者,谓之家族;数家相聚于一处者,谓之部族;以人力结成之团聚,谓之人为群;……各国浑合成一团者,谓之国际社会,谓之人群,谓之天下。 (查看原文)
适兕
2024-08-03 08:13:08
—— 引自章节:导 论
慕唯仁(Viren Murthy)指出,对章太炎来说,“历史不过是盲目业力造就的结果,而非理性精神的高歌猛进”。只有经历“五无”的过程,我们才能回到“诸法空相”之中。在章看来,彻底的否定是真正的涅槃,朱则唱起了总体毁灭的颂歌。章太炎和朱谦之都表现出对彻底革命的渴望,都对彻底消灭“此刻”充满向往。
和章太炎的“五无”理想一样,朱谦之毁灭一切的虚无主义仅仅停留于观念,而未付诸实施。在朱谦之看来,真要实施这场革命,需要的不是理性分析,而是一颗革命之心,而“组成革命心理的要素,只有情意,没有知识的”,而“革命行动,也正是真‘情’的流行罢了”。朱谦之驳斥了将集体狂热视为非理性、病态行为的
理性主义批判(陈独秀在1919年撰写的文章《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有对这种观点的突出表现),把“理性派”与“任情的革命家”的区别视为变态与自然的对立。 (查看原文)
中空之心
2025-04-05 13:36:16
—— 引自章节:第二章 非理性的魅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