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 (注释说解本)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1942年,任教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的朱自清,于战乱中写下普及经典文化的《经典常谈》,以冲淡夷旷之笔触梳理“经史子集”之源流。80年后,本书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推荐书目,文史作家刘勃结合中学生阅读习惯,编著注释解读本,用趣味视角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

★原来经典还能这样读!

本书不是一本关于古代文化的知识概论,刘勃老师将用16篇导读文章拆解原书,带你在阅读中思考一些更有趣辛辣的问题:文字的起源是什么?为什么古人都主张学习三皇五帝?《诗经》为何会与政治紧密关联?为什么古代的礼那么繁复?八卦是怎么出现的?在这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传统文化更深层的内涵。

★为当代青少读者量身打造

对于当下的青少年读者来说,《经典常谈》原文信息量密集、文本难度大。读库特邀学者萧桓精心标注800多条注释,解决学生在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一、疏通疑难字、词句,阅读顺畅无忧;二、订正不准确的说法,修补知识漏洞;三、补充相关知识贴士,拓展认知边界;四、标注原始文献出处,训练考证思维。

★打开进入传统文化的大门

中国古代典籍浩若烟海,令人目不暇接,本书则用深入浅出的笔触拆解古书系统,按照“经史子集”将源流史迹娓娓道来。读懂这部不到70000字的《经典常谈》,可以对800000000字的《四库全书》建立宏观认识。

作者简介:

原著: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实秋。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注释:萧桓,出版社副编审。著有《楚辞选》《日月长:古诗中的一年》《知道几句三字经》(合著)等。

说解:刘勃,写作者、讲书人。出版有《失败者的春秋》《匏瓜》《司马迁的 记忆之野》《世说俗谈》等书。

导读

经部篇导读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史部篇导读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子部篇导读
诸子第十
集部篇导读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序言
General Education: 博雅教育,通识教育
钱穆先生曾主张:要读经典。他在一次演讲中还指出:“此时的读书,是个人自愿的,不必硬求记得,也不为应考试,亦不是为着做学问专家或是写博士论文,这是极轻松自由的,只如孔子所言:“默而识之”便得。” 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借此向香港的莘莘学子们提倡深度阅读,扩大文史知识,博学强闻,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为求学青年培育人文知识的养份。
朱自清得出结论:“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
作者序
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公元1942年,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说文解字》第一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造的。
识字是教育的初步。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识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
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
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申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这可见假借的用处也很广大。
象形字本于图画。
《周易》第二
卜辞:没有阴阳的观念,也没有八卦的痕迹。
我们一班人直到现在,还嫌恶奇数,喜欢偶数,该是那些巫术的遗迹。
《周易》原只是当时一部切用的巫书。现在已经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但早期的儒家还没注意这部书。孔子是不讲怪、力、乱、神的。
八卦原只是数目的巫术,这时候却变成数目的哲学了。那整画 - 是奇数,代… (查看原文)

十卜
5赞
2017-09-24 21:05:20

—— 引自第1页

我们知道,经典训练并不就是恢复读经教育。恢复读经教育是开倒车,这是“五四”运动早已解决了的问题。但一股脑儿反对读经,走极端,弃之如敝屣,造成文化的断层,这是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这却是“五四”运动未曾解决好的问题。经典训练就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来的。朱自清说:“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他特别指出:“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他所说的“有相当教育的国民”,是指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国民;所说的“接触的义务”,是指国民接受经典训练的义务。他把经典训练提到国民义务的高度,就是确定它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也就是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中国人,有义务通晓本国传统文化有关经典的基本知识。 (查看原文)

Hadji Murat
2赞
2018-05-02 10:28:01

—— 引自章节: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