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谈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将智性思辩作用于日常生活

★让公共说理重返明亮空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陈嘉映、刘擎、梁文道 共同推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书是青年学者林垚近年来哲学、科普、学术与公共讨论文章汇集,也是作者的第一部独立文集。全书由三个版块组成,上卷《究穷象塔屠龙术》集中于道德哲学及政治哲学方面的探讨,中卷《搅梦频劳西海月》聚焦美国政治,下卷《蛇毛兔角多鸡犬》漫谈与科学哲学或宗教哲学相关的话题。作者行文逻辑严密,文风犀利,从哲学思辩的高度对诸多公共话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直戳要点,并且呈现出多重的思考维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林垚的写作罕见地兼具了敏锐的道德感知、深邃的哲思、严谨的论证与雄辩的文风,在公共论说的实践中彰显卓越的学术品质。十多年以来,我一直是林垚诚恳的读者,并受益良多。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哲学与思想史教授)

作者简介:

林垚,1983年生,北京大学生物学本科、哲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耶鲁大学职业法律博士。现为上海纽约大学教师。曾与友人共同主办“选•美”项目,力图为中文公共场域提供关于美国政治的准确信息与深度评论。目前与友人共同主持播客《时差》,旨在向公众介绍海外人文社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及年轻华人学者的相关研究。另有个人公众号“林三土”与个人播客《催稿拉黑》。


上卷 究穷象塔屠龙术
• 同性婚姻、性少数权益与“道德滑坡”论
• 堕胎权漫谈
• “我也是”:作为集体行动的公共舆论运动
• 死刑、犯罪与正义
• 以赛亚•伯林的自由观
• 公共理性与整全义理
• “政治正确”与言论自由
• 权力结构的语境:如何理解“黑人性命,举足轻重”、“同志骄傲”等口号
• 个体与集体
• 左翼自由主义需要怎样的中国化?
• 灯塔主义
中卷 搅梦频劳西海月
• 美国大选暗战:“选民证件法”之争
• 金钱与选举
• 休会任命与权力制衡
• 邦联旗飘扬
• 首席大法官虚假的程序诉求
• 最高法院与政党初选改革
• 美国政党体系流变
• 特朗普、共和党与美国当代右翼极端主义
• 美国“国殇日”:没有硝烟的记忆战争
• 拆除邦联雕像问答二则
• 美国枪支管理的社会演化:民兵迷思、种族政治与右翼草根动员
• 种族隔离阴霾下的罗斯福新政:被挟持的宪政转型及其后果
• 司法种族主义、警察暴力与抗议中的暴力
• “政治正确”、身份政治与交叉性
• 自相矛盾的公开信与“取消文化”的正当性
• 得克萨斯“赏金猎人”反堕胎法案:身体自主的权利与政治撕裂的美国
下卷 蛇毛兔角多鸡犬
• 上帝与罪恶问题
• 冗余的冥界与虚妄的慰藉
——《寻梦环游记》背后的哲学悖论
• 亚当的“肋骨”
• “大造必有主”吗?
• 达尔文诞辰二百周年答记者问
• 进化论问答四则
• 伪科学
• 科学、社会与公众参与:读英国皇家学会《社会中的科学》报告
• 简析康德“上帝存在的道德论证”
• 自由意志问答七则
• 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宗教信仰
• 霍金悖论:顶尖科学家何以会是反哲学的哲学盲?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从根本上说,“交叉性”概念提供了这样一种洞见:对任何特定身份的歧视从来并不只有单一的模式,相反总是会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依附于各种中介因素(包括与被歧视个体其它身份的“交叉”)而呈现出不同的型态。黑人女性与黑人男性遭遇的种族歧视,以及黑人女性与白人女性遭遇的性别歧视,因此既各有共通之处,又各有迥异之处。
推而广之,“交叉性”这个洞见,不仅有助于理解不同歧视之间的叠加,也有助于理解歧视在特定条件下的相互“抵消”,以及一种身份所受歧视与另一种身份所拥有特权之间的复杂互动。比如有研究1发现,尽管“黑人男性”与“同性恋”分别是在美国求职市场上遭到严重歧视的身份,但由于主流社会对男同性恋“阴柔娘炮”的刻板印象,恰好部分地抵消了主流社会对黑人男性“危险好斗”的刻板印象,导致“黑人男同性恋”这个身份遭到的求职歧视反而少于“黑人男异性恋”(注意,这种“抵消”的效果仅限于求职;黑人男同性恋仍然会在其它方面遭遇黑人男异性恋不必面临的歧视)。再比如,“贫困白人”这一优势种族身份与劣势阶级身份的交叉,一方面导致贫困白人社区面临的某些问题(比如鸦片成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主流舆论以及公共政策制定者所忽视;另一方面却又意味着,一旦舆论及决策者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便会迅速给予高度重视,并全力寻找最合理的解决方案(比如将鸦片成瘾视为公共卫生危机,投入大量医疗与社会福利资源加以救济;而不是像对待黑人社区的可卡因成瘾问题那样,味以刑事手段进行打击)。 (查看原文)

歩道橋
1赞
2024-09-18 14:34:54

—— 引自章节:• “政治正确”、身份政治与交叉性

在父权社会文化中,遭遇性侵扰是一件耻辱且“不可说”之事,受害者往往在事件本身的伤害之余,又因身边亲友甚至执法人员的冷漠与敌意而受到二重创伤,以及为社会文化偏见所困,陷入对自我的种种责备、怀疑、厌恶与否定。2被压迫群体的公共证言本身具有疗愈(therapeutic)和促进意识觉醒
(consciousness-raising)的作用3,而“我也是”这一表述进一步强调了性侵扰经历的普遍性与共鸣性,将原本孤立的受害者联结成心理上的共同体,借此克服现实中的冷漠与敌意,以及由社会文化偏见的内化而导致的负面自我评价,实现集体性的赋能。与此同时,当公共证言的言说内容从个案上升到集体经验时,公众对这一原本遭到忽略的集体经验的共同知识,也将令公共舆论的喧嚣沸腾不单只是针对孤立的个案,而是直指其背后更根本性的制度与文化,在个案追责之外推动长远的社会变革。 (查看原文)

歩道橋
2024-09-18 09:28:48

—— 引自章节:• “我也是”:作为集体行动的公共舆论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