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谱系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中国材质艺术”丛书通过专题分析的方式,深入探讨了中国艺术中不同材质的开发与使用,以及这些材料在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性。第三辑《材料与谱系》不仅涵盖了从古至今的广阔历史跨度,而且在增加材料种类的同时,引入了更多的研究角度和观念。具体内容包括对中国玉文化沿革的探索、对中国“青铜时代”实质意义的思考、墨的制作和鉴赏、宣石在紫禁城中的使用,以及当代艺术家蔡国强使用火药媒材制作的作品和创作过程。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中国艺术材质的丰富宝库,带我们领略中国艺术材质的历史演变,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中国美术史的认识。

“材质艺术”是艺术研究和艺术批评中的一个新观念,指的是特定材料在艺术表现和表达中起到的关键作用,由此构成艺术发展和创作中的一个长远传统和重要方面。“材质” 一词既指制作艺术品和建筑物的“材料”,也意味着不同材料在意识形态和审美层次上的“质量” 。这个概念因此包含和联结了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一方面引导我们探究艺术创作中对不同材料的选择标准和使用方式,同时也促使我们探索这些材料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宗教、政治、性别和思想上的含义。因循这两个维度,我们可以更加自觉地思考艺术创造与物质文化及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把中国美术中的诸多品种和特性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多元性更加紧密地连接起来。由于任何艺术品都由具体材料制成,“材质”这一观念超越了时代和地区的限制,本丛书因此也有意在每辑中囊括有关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艺术的文章,通过对材料和材质的共同关注把中国艺术史中的不同时段联结在一起。

作者简介:

编著者:

巫鸿 Wu Hung

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现任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讲座教授、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空间”的美术史》《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空间的敦煌:走进莫高窟》《中国绘画:远古至唐》《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天人之际:考古美术视野中的山水》等。

作者:

邓淑苹 Teng, Shu-p’ing

台北故宫博物院荣休研究员。近年为探索中国玉礼制的发展,分析史前中国因生态差异,发展出华西“天体崇拜”与华东“神祖灵崇拜”的对峙局面;又经三代时华西、华东的相互融合,战国时形成了对后世曾具影响的“六器”制度。近作包括《曙光中的天人对话——中国玉礼制的史前探源》《牙璋探索——大汶口文化至二里头期》《龙山时期“神祖灵纹玉器”研究》等,发表于重要博物馆的编著以及学术期刊。

钱存训 Tsien Tsuen-hsuin(1910—2015)

著名汉学家,中国书史、印刷史和图书馆学学者。曾任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芝加哥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先后用中、英文发表专著、论文等一百七四余种,范围涉及图书馆学、目录学、书籍史、印刷史、中外文化交流、历史、传记等。主要著作有《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中国科学技术史:纸和印刷》等。

许彤 Xu Tong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研究馆员,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现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卷轴画,尤关注清代宫廷绘画。著作有《胜景纪游:中国古代实景山水画》。曾于《故宫博物院院刊》《美术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瑞秋·黎万科 Rachel Rivenc

洛杉矶盖蒂研究院保护与修复部主任。此前在盖蒂保护研究院的“现当代艺术计划”中负责相关研究、宣传和培训。发起并主持盖蒂对蔡国强艺术方法和媒材的四年研究项目,其成果《艺术家的媒材:蔡国强》由盖蒂出版。亦担任了盖蒂相关研究成果在故宫博物院的展览“媒材的远行”的策展人。

001 前言 / 巫鸿
007 什么是中国的“青铜时代”? / 巫鸿
037 中国玉文化的材质与谱系:商至清 / 邓淑苹
133 中国墨的制作和鉴赏 / 钱存训
159 “俨如雪山”:宣石及其在紫禁城宁寿宫中的使用 / 许彤
219 熵之悖论:蔡国强的艺术媒材与创作过程 / 瑞秋·黎万科
247 图版目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材料与谱系》前言
巫鸿 Wu Hung

近年西方人文领域中引人注目的一篇文章,是英国人类学家蒂姆· 英戈尔德(Tim Ingold)写的《材料对抗材料性》(Materials Against Materiality)。作者在文章起始处指出了一个在他看来颇为奇怪的现象:“人类学和考古学领域里越来越多的出版物都在谈论‘材料性’(materiality,也译为“物质性”)和物质文化,但对‘材料’本身却不置一词。”他随即说明他所说的“材料”(materials)指那些真正构成物件的东西,如陶、釉、玻璃、珐琅、铜和铜合金、铁和钢、金、银、铅、汞、石、木、纤维、线、皮革、角、骨、象牙、染料、颜料、油漆、黏合剂等等。这些材料在人类从古至今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在当下出版的众多以“材料性”为题的书籍和论文中却没有位置。这些书籍和论文的著者“对匠人和制造人手中的实实在在的材料并无兴趣,而是希望和哲学家与理论家的抽象思考打交道。对他们说来,要理解‘材料性’,似乎必须尽可能地远离真实‘材料’”。英戈尔德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希望扭转这个潮流,促使学者离开对物质的抽象思考,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对真实材料属性的观察和研究上去。
可以说,这也是编辑出版“中国材质艺术”系列的目的。我们希望艺术史家和考古学家能够把目光和心思放在构成艺术品与其他作品的真实材料上,通过发掘它们的属性和应用,讲述它们所隐含的有关中国文化和艺术创造的真实故事。在这个意义上,本系列推出的“材质”概念,对美术史研究的意义可说是多层次和全方位的。编者在前两辑的前言中提出,“材质”同时指涉着“材”和“质”:前者是制作艺术品和建筑物的物质材料(material),后者意味着不同材料在意识形态和审美层次上的“质量”(quality)。这个概念因此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一方面引导我们探究艺术创作中对物质材料的选择标准和使用方式,同时也促使… (查看原文)

上海书画出版社
4赞
2024-12-05 10:44:59

—— 引自章节:001 前言 / 巫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