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深深影响年轻一代的英国思想家、评论家马克·费舍生前最后一部作品。
🦉深入流行文化腹地,细致剖析H. P. 洛夫克拉夫特、H. G. 威尔斯、菲利普·迪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大卫·林奇、塔可夫斯基、诺兰等人的作品,解读隐藏其中的文化符码。
🦉以“怪异”与“阴森”为窥镜 ,观察当代日常生活中的隐秘角落,探究人们对奇怪之物因何痴迷。
🦉在最可怕、难解之地,我们发现,“着迷是最大的宿命驱动力”。
🦉费舍的写作严肃而生动,激昂而严谨,既有理论视野,又深具政治性与现实性。
……………………
《怪异与阴森》是英国当代文化理论家马克·费舍生前最后一部著作,全书共十四篇文章,集中探讨了流行文化中的 “怪异”与“阴森”两个主题。
怪异是无所归属之物。与怪异一脉相承的谬误感——对它无所归属的确信——往往是我们正在面对新事物的一个标志。它表明,我们过去的概念和框架已经 过时了。而阴森则关于从日常生活的紧要事物中抽离。它带我们从凡庸中超脱,从通常被人当作现实的禁锢中逃离。
怪异和阴森从根本上说,是对未知的刺探,是日常世界偏离自身的方式。从洛夫克拉夫特、菲利普·迪克的小说,到斯坦利·库布里克、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再到堕落乐队、布莱恩·伊诺的音乐,我们一次次陷入对奇怪之物的痴迷,一次次偏离日常,借离魂之眼回望此在。
……………………
《怪异与阴森》是一部引人入胜且精心撰写的关于文化美学的短篇研究。远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吸血鬼、僵尸和恶魔阵容,费舍用不拘一格的例子直指恐怖题材的中心主题之一:人类知识的局限性,恐惧的诸多变形,以及所有类型的模糊边界。
——美国哲学家、诗人、学者尤金·萨克尔
费舍尔以无与伦比的严谨和雄辩,在美学与政治、批判与行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他是参与型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著作、报道和访谈是一笔持久而宝贵的财富。
——西蒙·雷诺兹,《卫报》
费舍尔的这本(关于怪异与阴森的)指南是你进入这片领域的绝佳开始。书中展示了他的标志性诀窍——以一种引人入胜、不落俗套的方式解读流行文化(主要是音乐、小说和电影),他的文章至今仍然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哲学性。
我希望评论家们能接过费舍尔在这里提出的理论,并以这种方式继续开展工作,以令人振奋的方式开创大众文化研究。
——罗杰·卢克赫斯特,《洛杉矶书评》
作者简介:
作者
马克·费舍(Mark Fisher, 1968-2017),英国当代著名评论家、政治理论家、文化研究学者,生前主要在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视觉文化系任教。其写作涉及政治、流行文化、当代艺术等领域,齐泽克称他“以日常生活和流行文化举例,同时并不牺牲理论的严谨性,无情刻 画了我们的思想苦难”。他运营的文化理论博客K-punk产生了很大影响。代表作《资本主义现实主义》《我生命中的幽灵》《怪异与阴森》。
译者
王知夏
译者,出版从业者,热爱音乐与文学,译有《拉下百叶窗的午后》《闹剧,或者不再寂寞》《复调:巴赫与生命之恸》等。
序言:怪异与阴森(超越暗怖)
怪异篇
空间之外和时间之外:洛夫克拉夫特与怪异
怪异与世俗的对立:HG. 威尔斯
“一身凌乱的触须”–怪诞与怪异:堕落乐队
囿于乌洛波洛斯之环:提姆·鲍尔斯
模拟现实和脱离世界: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和菲利普·K,迪克
幕帘和洞:大卫·林奇76
阴森篇
认识阴森
不该存在的东西存在,应该存在的东西却不存在:达芙妮·杜穆里埃和克里斯托夫·普瑞斯特
在消失的土地上: M.R. 詹姆斯和伊诺
阴森的塔纳托斯:奈杰尔·尼尔和艾伦·加纳
内外翻转: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和乔纳森·格雷泽
异星痕迹:斯坦利·库布里克、安德烈·塔可 夫斯基、克里斯托弗·诺兰
“……阴森萦绕不去”琼·林赛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乍一看,阴森似乎更接近暗怖而非怪异。但就像怪异一样,阴森说到底也与外部有关,在这里,我们既能从直接的经验性,也能在更抽象的超验意义上理解外部。阴森的感觉很少附着于有人居住的封闭家庭空间;而在残留着人迹的无人风景中,我们更容易发现阴森的存在。是什么造就了这些废墟,导致人迹消失?其中牵涉到怎样的实体?是什么东西发出了如此阴森的号叫?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阴森本质上与施动性(agency)的问题密不可分。有什么样的施动者(agent)在这里活动?究竟存不存在一个施动者?这些问题可以在精神分析的语域里提出——如果我们并非自己所认为的那个人,那我们是什么?——但它们同样适用于支配资本主义社会的力量。资本在任何层面上都是一个阴森的实体:诞生于虚无,却比任何所谓有实质的实体都更具影响力。
资本的形而上学丑闻将我们引向了非物质和无生命物的施动性这一更广阔的问题:对像奈杰尔·尼尔和艾伦·加纳这样的创作者而言,此即矿物和景观的施动性,以及“我们”“我们自身”被非人为力量的节奏、搏动和模式化运动控制的方式。内部是不存在的,所谓内部不过是外部的折叠;镜子裂了,我是一个他者,并且一直都是。这里的战栗是阴森的战栗,而非暗怖引起的战栗。 (查看原文)
一粟
6赞
2025-07-08 12:36:30
—— 引自章节:序言:怪异与阴森(超越暗怖)
阴森涉及的是最基本的形而上学问题,即关于存在和不存在的问题:为什么不该存在的东西存在?为什么应该存在东西却不存在?死者空洞的眼睛,失忆者迷茫的眼睛﹣﹣它们就像废弃的村庄或环形石阵一样,毫无疑问会激起一种阴森的感觉。
到目前为止,我们依然留有一个印象;怪异和阴森主要与令人痛苦或害怕的事物有关。因此,在这篇序言的结尾,让我们来看看能激发另一类情感反应的怪异和阴森的案例。我们初次见到现代主义和实验性作品时,常常会觉得怪异。与怪异一脉相连的谬误感——对它无所归属的确信——往往是我们正在面对新事物的一个标志。这里的怪异是一个信号,表明我们过去使用的概念和框架现在已经过时了。如果与奇怪事物的邂逅在这里带来的并非直接的愉悦(愉悦无论何时都是指以前存在过的满足感形式),那也不会是单纯的不愉悦:看到熟悉的、传统的事物被时代淘汰自有一种快感一这种快感混合了快乐与痛苦,与拉康提出的享乐(jouissance)有异曲同工之妙。
阴森还有一个必要条件是脱离我们当前的依附。但就阴森的情况而言,这种脱离在很多时候并不具有冲击性,而冲击一般来说是怪异的特征之一。常常与阴森联系在一起的安静——想想”平静得叫人毛骨悚然”(eerie calm)这个短语——关乎从日常生活的紧要事务中抽离。通过阴森的视角,我们得以进入支配凡庸现实但通常被遮蔽了的力量,亦得以直达彻底超越凡庸现实的空间。它带我们从凡庸中解脱,从通常被人当作现实的禁锢中逃离,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阴森独特的吸引力。 (查看原文)
一粟
6赞
2025-07-08 12:36:30
—— 引自章节:序言:怪异与阴森(超越暗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