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通识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 这是一堂北大爆款书法课。练了多年书法,但对其历史和流变一知半解?在景区看到一幅对联或一块匾额,却连字体都分不出?王羲之、颜真卿、米芾、张旭等书家都知道,却不了解他们的字究竟好在哪里?一幅字明明写得歪歪扭扭、涂涂抹抹,却被公认为佳作?……北京大学书法课老师方建勋以独创的六度书法理论体系,从书体、笔墨、性情、书写、观念和再造的维度,带你邂逅一位位书法大家,领略一幅幅名帖佳作,深入理解中国书法艺术。

 这是一把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密码的钥匙。从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大篆,到秦代的刻石、汉代的简牍;从魏晋时期的行草尺牍,到唐代的楷书名碑;从宋元时代的文人书画,到明代的竖轴巨制,再到清代的金石风潮,书法始终在场,从不缺席。可以说,5000年中华文脉,24朝艺术传承,空间、时间、节奏、造型、虚实、阴阳、刚柔……中国人对美的各种感悟,都凝聚在书法极纯粹的线条、极简单的黑白世界中了。理解了书法的美,你就能更轻易地理解其他形式的中国传统文化。

 这是一份书法习字入门指南。想学习书法,要从什么字体练起?怎么选择纸和笔?应该从描红开始,还是从临帖开始?临帖又该从什么开始?……系统讲述如何习字,配合350多幅名家作品和珍贵法帖、临帖进阶清单,以及方建勋老师亲自录制的教学视频,让你更轻松地踏上书法学习之路。

作者简介:

方建勋

 教育者。他是北京大学书法教育与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校友书画协会副会长兼教学总指导,在北京大学开设的公选课《书法审美与实践》一座难求,深受学生喜爱。

 研究者。他是北京大学美学博士、艺术史博士后,主要从事书法篆刻研究,著有《书法课:字美在何处》《书法课:临帖九讲》《书法课:行书的故事》《印境》等作品。

 实践者。他修习书法三十多年,坚持每日晨课,作品曾入选“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等大展,在国内外举办过多场个人书法篆刻展。

 传播者。他是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一日一印》栏目主讲人,是得到App《方建勋·中国书法通识》课程主理人,他还曾赴英国、西班牙、日本、埃及等国家的大学讲授书法。

序 言 为什么你一定要懂点书法
引 言 如何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第一章 书体:如何欣赏不同书体的美
五体:如何分辨不同的书体
甲骨文:孩童期的天真烂漫
篆书:从调皮幼童到大家闺秀
隶书:先学会欣赏“横”这一笔画
草书:律动如奔跑,冲击如摇滚
行书:每个字都像在跳舞
楷书:优雅、力量与理性之美
第二章 笔墨:如何用专业语言品评书法
笔墨: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
点画:点、线、面,各美其美
笔画:方圆中和,才能雅俗共赏
结构:中正、平衡与奇险之美
章法:错落排布,让字“动起来”
墨色:单一的墨,写出“五彩斑斓”的黑
第三章 性情:如何感受书写者的个性与情绪
性情:为什么说“字如其人”
王羲之:将多情细腻融进字里
欧阳询:又冷又硬的风格怎么来的
张旭:在草法的边缘疯狂试探
颜真卿:涂涂改改,也能天下第二?
苏轼:潇洒的人,才能写出潇洒的字
徐渭:书法界的“天下di一快刀”
伊秉绶:儒者风度,写出庙堂气象
第四章 书写:如何理解不同书家的书法风格
书写:风格来自书写过程的差异
王献之:一笔书,把书写当作探险
黄庭坚:写得慢,作品才能闲淡悠远
米芾:节奏大师,率性“刷字”
弘一法师:删繁就简,由动入静
吴昌硕:临帖无止境,二十年磨一剑
第五章 观念与再造:如何透过书法看到中国的美学观
观念:站在更高的维度看书法
形与神:书法的肉身与灵魂
意与法:通观书法潮流的演变
书与画:书法和国画的相互影响
书与印:书法和印章的彼此互动
传与藏:书法的流传和收藏
内与外:用世界艺术的眼光看书法
古与今:王羲之的成圣之路
第六章 习字:如何开始练习书法
习字:理解书法为什么必须练字
工具:学习书法怎么选择笔和纸
起步:学习书法为什么要先临帖
进阶:怎么从临帖进入创作
临帖:不同书体临帖进阶清单
附录 书法学习范本字帖清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圆笔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锋芒藏而不露。中国文化受儒家传统影响很深,圆笔显得含蓄敦实,和儒家传统“温柔敦厚”的理念非常合拍。其实,颜真卿的楷书,前后是有风格变化的。比起他早期的作品,如43岁创作的《多宝塔碑》,书法史上更推崇他后期的作品,如72岁创作的《颜家庙碑》。我们之所以说《颜家庙碑》更好,就是因为该作品在笔法上更圆融,外柔内刚,庄正宏大,在质朴无华的基础上呈现出了儒家的庙堂气象。
而且,圆笔讲究中锋行笔,更能体现字饱满的元气。在中国书法的美学理念中,一个个的字,是被当作生命来看待的。而生命的鲜活需要有圆浑饱满的气,古人叫“元气淋漓”。古人主张书法的点画、线条要浑厚。“浑厚”这两个字,就意味着书法的元气饱满。比如吴昌硕的篆书《心经》,几乎笔笔中锋,气力特别浑厚充溢。不过,清代一些书法家为了在篆书中更容易写出圆笔,故意用火烧去毛笔笔毫,让笔锋变得圆头圆脑,显得温柔敦厚,这就太过刻意了。 (查看原文)

韧勉
3赞
2023-08-15 11:02:25

—— 引自章节:笔画:方圆中和,才能雅俗共赏

王献之的一笔书,展示了跟固化对立的那一面,最大限度地呈现出奇思妙想,用当下的直觉,在落笔的瞬间一带而出。可以说,王献之一直在做字形结构上的探险。

行笔的时候,他在不停摆脱自己的惯性,书写轨迹是不重复的,由此带来了每一次书写过程中结构上的出奇。他的字是在极其放松的状态下,顺着直觉写出来的,而不是靠理性设计出来的。

所以,后人评价说王献之是奇崛险峻一路书风的开启者,这一点远比父亲王羲之突出。可以说,王献之是最早的,也是自觉把书写过程当作探险的艺术家。 (查看原文)

东门之杨
1赞
2025-05-12 17:29:16

—— 引自章节:王献之:一笔书,把书写当作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