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传染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人之情绪,不论兴高采烈还是郁郁寡欢,均可感染他人。与抑郁者聊天,则自身亦感消沉;与自信达观者谈心,则自身亦多喜悦。此即本书着墨描绘之“情绪传染”。本书综合各个学科,包括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历史学、跨文化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为这一社会心理现象提供了翔实而令人信服的证据。

在本书中,作者认为,人们在日常接触中往往会自动、持续地与他人的面部表情、声音、姿势、动作和工具性情绪行为同步;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情绪体验时刻受到这种模仿反馈的影响。他们首先呈现了观察和实验室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然后为临床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医生、夫妻、父母,以及希望更好地塑造社交场合情感基调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实用建议。

作者简介:

伊莱恩·哈特菲尔德(Elaine Hatfield,1937— )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关系科学的先驱之一,夏威夷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亲密关系、性与性取向、情绪与心境、人际过程等。因杰出的研究工作,曾荣获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PS)终身科学成就奖、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会(SESP)终身杰出科学奖等。

约翰·卡乔波(John T. Cacioppo, 1951—2018)

著名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PS)前主席,芝加哥大学认知和社会神经科学中心创立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神经科学。因杰出的研究工作,曾荣获美国心理科学协会William James会士奖、美国心理学会(APA)杰出科学贡献奖等。

理查德·拉普森(Richard L. Rapson,1937— )

历史学家,夏威夷大学历史学系荣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文化和智识史。

致谢
引言与概览
第一章 情绪传染的机制:情绪模仿/同步
理论概述
情绪之本质
命题1的证据:模仿和同步
小结
第二章 情绪传染的机制:情绪体验与面部表情、声音和姿势的反馈
引言
面部反馈假说
声音反馈假说
姿势反馈假说
肌肉收缩反馈(本体感知)假说
情绪体验和戏剧表演
小结
第三章 情绪传染的证据
引言
动物研究
发展研究
临床研究
社会心理学研究
历史研究
小结
第四章 情绪传染的能力
引言
理论背景
情绪传染能力的个体差异
小结
第五章 情绪的易感性
引言
理论背景
情绪易感性的个体差异
各类关系中的情绪易感性
需有情绪易感性/ 抵抗力的职业
小结
第六章 启示和建议
引言
现有研究的启示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小结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芸芸众生中,多数人皆能力平平,独有少数人有能力将他人拽入其情绪轨道。他们高兴,笑声便会充满感染力,他们是“派对的主角”;他们情绪低落,就会成为把周围人都拉下水的“拖锚”。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有情绪感染力呢?这些强大的“情绪发送者”可能至少具有三个特征:
1:他们必须能感受到(或至少表现出感受到)强烈的情感。
2:他们必须能(通过面部表情、声音和/或姿势)表达这些强烈的情绪。
3: 他们必须对那些与自身情绪不同的人的感受相对不敏感或反应迟钝。 (查看原文)

千鸟欢喜天
3赞
2024-11-10 17:10:08

—— 引自章节:第四章 情绪传染的能力

若爱和关注能促进两人的动作同步,则母亲与自己的孩子互动会比与他人的孩子互动更易同步。同理,朋友之间应比敌人之间更能同步,恋人之间应比朋友之间更能同步。大量证据表明,事实确是如此。
母子互动。毕比等(Beebe et al。,1982)指出,母亲经常会有意识地改变互动节奏,以使婴儿保持最佳的注意力、兴奋度和积极情绪。当母婴同时玩有节奏的游戏(比如有节奏地拍自己或宝宝的手)时,婴儿会看向母亲一
起初是面无表情,后来会越来越积极。当母亲停顿或动作不规律时,婴儿很快就会失去兴趣,不再微笑。特罗尼克等(Tronick,Als,&Brazelton,1977)推测,若孩子想继续某一互动,他们可能会与父母保持同步;他们若想停止互动,就不会同步。 (查看原文)

千鸟欢喜天
2024-11-10 17:06:15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情绪传染的机制:情绪模仿/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