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留白:秋水堂文化随笔》收入了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田晓菲十二篇关于文学阅读、文化批判的文章。

《神曲》中但丁的旅程,是对阅读的象征;但丁的向导,是前辈诗人维吉尔。在《留白》里,田晓菲教授亦开启了一场阅读之旅:从《红楼梦》《金瓶梅》《牡丹亭》《十日谈》等古典文学,到金庸的武侠小说、艾柯的历史小说,以及作为文本谛视的《大话西游》《弗里达》等电影作品。《留白》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阅读的产物,传达出作者对当下活生生的社会文化和现实的关怀与思考。

《留白》里的这些文字,是一个真正的我,直接面对读者,讲我心里的话。——田晓菲

1.哈佛文学教授的阅读指南——从《红楼梦》《金瓶梅》《牡丹亭》,到金庸、艾柯、郁达夫,跟随田晓菲教授踏上一场阅读之旅。从对文学作品的本身的喜爱出发,进一步挖掘作品中所蕴藏的种种深意:《金瓶梅》的最大特色是“慈悲”,《鹿鼎记》展示了现代中国向国家主义的转变,艾柯的小说是真正的“游戏之作”……

2.专业读者、社会文化的观察者和思考者——文学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每一部作品都坚实地建筑在一系列文学传统和文化背景之上。作为一名专业读者,要有扎实的知识、广阔的视野、敏锐的判断力和拒绝人云亦云的独立精神;同时也要是社会文化的观察者和思考者,对当下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抱以热切的关怀。

3.新收入“再版后记”《权力的经济》——《留白》诸篇体现了田晓菲精确优美的语言风格。在“再版后记”《权力的经济》中,作者讨论了在二十载学术生涯中遭遇的性别偏见。封面装帧采用圆脊精装及烫金工艺,内文纸张特选用80g雅质纸,版式舒朗大方。

作者简介:

田晓菲,笔名宇文秋水,哈佛大学东亚系中国文学教授、哈佛东亚地域研究院主任。著有《秋水堂论金瓶梅》《赭城》《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神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中国的行旅写作》《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等。2012年度获哈佛大学卡波特奖。

代前言 幽暗的树林
辑 一
从红楼到绮楼
留白:写在《秋水堂论金瓶梅》之外
“田”与“园”之间的张力:关于《牡丹亭·劝农》
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的重新发明
大跃侧诗话
半把剪刀的锐锋:重论郁达夫
辑 二
瓶中之舟:金庸笔下的想象中国
鹿与鼎:金庸,香港通俗文化,与中国的(后)现代性
走向我们已在的地方:《少林足球》、《大话西游》及其他
对镜:赋得艾柯近作《鲍多雷诺》
关于《弗里达》
十日谈
代后记 秋声赋与爱莲说
再版后记 权力的经济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文化大革命的精神暴力,在根本上体现了对透明度的追寻。…对于一个以公有制为特点的政治结构来说,任何具有私性的东西都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必须用公有的理想和精神,淹没个体的声音。在这样一种社会结构里,不允许隐晦,一切都必须是透明的。 (查看原文)

然诺
4赞
2017-10-08 00:25:05

—— 引自第103页

这种对个人动机的追问与发掘,是对透明度的追求转向内部的一种表现。而当这种追求成为集体焦虑的时候,就连内在情感的外在标志,比如说眼泪,也被人的高度自觉扭曲了。六十年代初期,一个小学教师给《北京日报》的编辑写信,信中提到她在给班里的学生讲述高玉宝的故事时,四十九个学生中有将近三十个都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这里最耐人寻味的,不是多少孩子的眼泪是真实的,而是老师在计数有多少孩子流了眼泪。在如此密切的监视下,一个人对外在事件自然和本能的反应长长被转化成政治觉悟的自觉标志,可以对之进行有意识的控制,以求达到私人的目的。然而,又因为人们深知这些“本能”反应可以人为控制,于是格外强化了辨别真假的欲望,这种欲望反过来导致了更多的虚伪行径,比如在“睡梦”中高呼毛主席万岁之类,和更多“真伪难分”的焦虑。 (查看原文)

然诺
4赞
2017-10-08 00:25:05

—— 引自第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