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明初礼俗改革是中国近世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重要事件,然而由于《明史》等清修史籍对相关内容的隐没和淡化,明初这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变革,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朱明政权起源于被正统士大夫视为叛逆、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红巾武装;在元季士人普遍固执“君臣大义”而不讲“华夷之辨”的思想背景下,如何论证政权合法性、争取士大夫的认同和支持,成为明代开国之初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古代中国,儒家意识形态是政治合法性的基本来源,这就促使明初当政者不得不依照儒家的政治理想,通过文化重建来努力塑造自身的正统形象。洪武时期的礼俗改革,便是在这种特殊的政治和思想背景下展开的。
从衣冠服饰、婚嫁丧祭,到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细节,明初礼俗改革涉及的范围甚为广泛。其所关注和针对的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遵照儒家政治理念,对元代因“宽纵”而造成的各种失序现象进行严厉清整,建立符合儒家理想的社会秩序。其次是以“用夏变夷”为旗号,对元代社会生活中弥漫的“胡风”进行清整,恢复汉族的文化传统。当政者试图用重新划分“胡汉”文化界限的方式,唤醒士大夫淡漠已久的族群意识,建立他们对明政权的认同。这些措施使得元明易代在文化上,显示出明显的“夷夏”变革色彩。
明初进行的礼俗改革,通过与儒家意识形态的呼应,成功地树立起明政权作为“华夏正统”的形象。在这一过程中,精英思想与国家权力密切配合,大大加速了宋代以来儒学(理学)思想制度化、常识化和风俗化的历史进程。洪武礼俗改革不仅塑造了明代前期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而且其所恢复和构建起来的基本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还奠定了有明一代社会文化的基调和底色,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作者简介:
张佳,1981年生,山东高密人。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清华大学历史系历史文献学硕士,复旦大学历史系专门史博士。现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世思想文化史。
Email:zhangjia@fudan.edu.cn
导言
一、元明历史时段中的明代前期社会
二、有关“礼俗”的界定
三、明初礼俗及其相关研究概要
四、基本史料分类及用途说明
五、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一章 紧张与应对:明初礼俗改革的政治背景
第一节 遗民与逸民:明初的政权认同困境
一、元遗民及其行为表达方式
二、元明之际的逸民
第二节 明初的政权合法性辩护与国家形象塑造
一、认同危机下国家与士人关系的紧张
二、明初对政权合法性的论证
第二章 重整冠裳:洪武时期的服饰改革
第一节 “夷夏”有别:洪武朝的“胡服”之禁
一、“胡风”浸染与“夷夏”意识的淡漠
二、振举华风:洪武朝的“胡服”禁令
第二节 上下有等:明初服饰制度与民众阶层身份的刻画
一、等威不辨:元代服色的混乱与士人的批评
二、尊卑之序:明初服饰制度与各阶层身份界限的刻画
第三节 民服有常:士庶服饰与四民秩序的重新厘定
一、士庶异服
二、本末之差
三、律及方外
小结 华夏服饰认同与各阶层服饰秩序的建立
第三章 再叙彝伦:洪武时期的婚丧礼俗改革
第一节 正夫妇之伦:明初对婚姻礼俗的清整
一、元明时代的收继婚
二、蒙古色目人的婚姻限令
三、同姓不婚与中表禁婚
第二节 慎终追远:明初对丧葬礼俗的重新规范
一、明代的火葬之禁
二、官吏丁忧与僧道守制
小结 儒家伦理实践的严格化
第四章 整饬仪节 :洪武时期的日常杂礼规范
第一节 明初礼俗改革中的名号改易
一、“胡名”、“胡姓”之禁
二、民众的称谓避忌
三、洪武三年的神号革正
第二节 明初的日常交际礼仪更革
一、传统礼仪秩序的回归
二、交际礼仪中的“胡礼”禁革
三、存诚去伪: 明初的书札规范
小结 政治权力、儒家理念与明初社会形态的模塑
第五章 互动与回应:士大夫与明初礼俗改革
——以服饰制度的设计和乡饮酒礼的推行为例
第一节 士大夫的服饰理念与制度设计
一、追复古风:元季士人的冠服理想
二、规划新制:刘夏的《定冠服之制》
三、禁绝游民:解缙的四民衣冠设想
四、敦善省刑:方孝孺的服饰理论
第二节 地方士人与明初乡饮酒礼的推行
一、陈谟与谢应芳
二、遗民王礼
小结 “新天下之化”与“正天下之统”
第六章 宣礼导俗:明初的乡里教化体系与律令礼法的传布落实
第一节 明初普及律令礼法知识的努力
一、明初有关律令传布的讨论
二、礼法知识下渗民间的途径
第二节 彰善瘅恶,树之风声
——明代前期基层教化体系中的申明亭和旌善亭
一、制度的建立与推行
二、申明旌善亭的职能
三、申明旌善亭与地方风俗整顿
四、乡里教化制度的废弛
小结 基层教化体系的兴废与明代世风的演变
结论 明初礼俗改革的政治意义与历史影响
一、礼俗改革与明初的政治合法性构建
二、明初礼俗改革与儒家思想的制度化、常识化和风俗化
三、明初文化清整的历史影响附录元明之际“夷夏”论说举隅
——兼说清代官修书籍对明初史事的隐没与改篡
一、元季红巾军起事时的“夷夏”口号
二、洪武时期的“夷夏”论说
三、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付梓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明人喜欢将本朝开国皇帝和同是以布衣取天下的汉高祖相提并论但来氏看来,明太祖的功业非刘邦可比,原因在于朱元璋不仅平息了前代的虐政,更在异族统治百年之后,重新恢复了汉族的文化传统和道德秩序(需要注意的是,在清人纂修的《明史》当中,这类内容被有意识的淡化或隐没了)。草莽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凭借着包括婚丧礼俗改革在内的“明伦立教”之政,树立起了作为中国文化挽救者的圣王形象。朱元璋的这种形象在明人脑海中根深蒂固,在政治或文化上的外患渐深之时会变得愈加鲜明,甚至演变为汉族文化的象征符号。这也是明清之际再次“夷夏”更送之后,亡国士大夫如顾炎武等,对“圣祖”之政念念不止的主要原因。 (查看原文)
松亭君
2赞
2020-02-19 15:33:05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再叙彝伦:洪武时期的婚丧礼俗改革
所谓“逸民”,是指因缺乏政治热情而主动疏远权力、自愿游离于政治之外的士人。由于元代的政治文化环境迥异于传统汉族王朝,这类甘于隐退的士人元代极其众多,他们构成了元明易代之际隐士群体的主流。和遗民不同,逸民在明初隐遁不仕,主要不是出于忠于或者憎恶某个政权的特殊政治立场,而是为了延续他们从元代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与价值理念。 (查看原文)
松亭君
1赞
2020-02-18 22:00:26
—— 引自章节:第一章 紧张与应对:明初礼俗改革的政治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