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20世纪初期的中国茶馆或有茶的客厅,是一个天才结伴而去的地方。本书顺着茶,进入到了民国大师生活的细部,以茶为核心词汇,串联起交往、品位以及时代风范。
作者简介:
“周重林,著名茶文化学者,主要作品有《茶叶战争》《茶叶秘密》《茶叶江山》与《绿书:周重林的茶世界》等。其创办的自媒体“茶叶复兴”是茶界影响力最大的媒体之一。2014年,入选《生活月刊》“文艺复兴百人集”。2014年,获得《中华合作时报》“新媒体营销推广个人奖”。2016年,获得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兴文强茶”杰出贡献奖。
李明,云南邵通人,茶文化研究学者,自媒体“茶叶复兴”高级编辑,合著与《云南茶生活百科全书》。
“
“目录
胡适 :他是名副其实的茶博士
鲁迅 :文坛差评师,喝茶有深意
周作人:文人中的茶人,茶人中的文人
梁实秋:知识分子喝茶有什么讲究?
林语堂:茶文化传播大使
闻一多:喝茶是过日子的最低标准
郁达夫:人间有茶便销魂
陶行知 :鲜为人知的茶叶教育
汪曾祺 :我的学问都来自泡茶馆
巴金 :茶馆里的新旧中国
李叔同 :结社与雅集
苏曼殊 :传奇茶僧
丰子恺 :有生命的烟、酒、茶
张爱玲 :上海往事,茶里人生
张恨水 :郎情妾意来碗茶
顾颉刚 :茶香书香的典范
附文
参考文献
”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克罗伯问:为什么天才总是结群而来?
在云南有类似的问题,为什么鸡枞总是一窝一窝的?
我的回答当然是,有好土壤,有好环境,有好茶。不然,我们怎么会跑到勐库这样的地方。不然,他们如何度过漫漫长夜?这是自我认同的回答。
一直有人说,要是胡适、梁启超这些人,少玩一些棋牌,少一些以茶会友的交际,学问会做得更好,但王汎森的回答是,也许并非如此。
‘几年前,我与一位留英的政治思想史学者谈到,我读英国近代几位人文学大师的传记时,发现他们并不都是“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而是有参加不完的社交或宴会,为什么还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我[序8]的朋友说,他们做学问是一起做的,一群人把一个人的学问功夫“顶”上去;在无尽的谈论中,一个人从一群人中开发思路与知识,其功效往往是“四两拨千斤似的”。而我们知道,许多重大的学术进步,就是由四两拨千斤式的一“拨”而来的。最近我与一位数学家谈话,他也同意在数学中,最关键性的创获也往往是来自那一“拨”。’
欧洲成群结伴的天才,在咖啡馆。18世纪的英国,19世纪的维也纳都是‘天才成群地来’的地方。20世纪初期的中国茶馆或有茶的客厅,同样是一个天才结伴而来的地方。
我们这本书,说的就是他们的故事。
同时,我们也是从故纸堆里把他们召唤出来,呈现他们过去的日子,重新定义我们生活。 (查看原文)
之龢
1 回复
2018-06-18 18:51:12
—— 引自第7页
1938年,胡适给周作人写信,作诗一首。
‘臧晖先生昨夜作一梦,
‘梦见苦雨庵中喝茶的老僧。
‘忽然放下茶碗出门去,
‘飘萧一杖南天行,
‘天南万里岂不太辛苦?
‘只为智者识得重与轻。
‘梦醒我自披衣开窗坐,
‘谁人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
臧晖是胡适青年时期的书房的名字,典出李白《沐浴子》:‘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处世忌太洁,至人贵藏辉。沧浪有钓叟,吾与尔同归。’藏晖,掩盖锋芒也。‘苦雨庵’是周作人对自己在北京八道湾家的称呼,‘老僧’指周作人。让爱茶人放下心爱的茶碗,其实胡适是暗指希望周作人离开北京,跟随北大南迁昆明。
张中行说,‘智者识得重与轻’,胡适意很重,‘我忝为北大旧人,今天看了还感到做得很对。可惜收诗的人没有识得重与轻,辜负了胡博士的雅意’。
一碗茶,到底滋味如何,只有喝的人才知道。 (查看原文)
之龢
2018-06-18 18:52:35
—— 引自第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