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一脉(上下册)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千秋一脉》是95岁历史学家许倬云2025年最新力作,分上下两编。上编讲述的是中国历史的源。以作者对于中国古史演变过程的思考作为线索,从亲缘特色、家国文化、文官制度、知识分子、精耕农业五个角度,讲述中国历史文化的“变化之本”。下编讲述的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流”。它将中国历史无穷变动中一格一格的“蒙太奇”串联起来,梳理了中国是如何在与世界的碰撞、分裂、融合、统一中,“常中求变”“变中寻常”,一步步发展为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集血缘、文化、政治、经济共同体为一身的复杂“共同体”。

这套书是许倬云对其“大历史观”的进一步阐发与完善。他在书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比较学、考古学、系统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全景式展现了千年中国是如何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实现自身的延续与发展。为当代中国人从历史的”变与不变”中找到应对万变的底气。

作者简介:

上 目 录
第一章 中国人群的整合
一 中国人群整合的过程 3
二 中国人的国家认同与亲族认同 10
三 亲缘—中国人群组织的模式 19
四 群体的融合与神祇的组合方式 23
五 中国人群的组合方式 25
六 气候的变化与民族移动的关系 30
七 族群流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34
八 从区间交往扩大历史视野 37
九 古代亚欧大陆族群的移动给我们的启示 42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生成与发展
一 西周的历史地位 49
二 周文化的包容性 55
三 周代礼仪的社会功能 59
四 周代神祇的道德性质 68
五 西周分封制的约定关系 71
六 西周的分封是实现三结合 73
七 西周的分封是人口的再编组 76
八 西周的封建由授民转为授土 78
九 周人早期迁徙路线之推测 83
十 先周迁徙的路线及其原因 87
十一 西周中期的发展 90
十二 西周中期后,内朝逐渐权重 93
十三 西周末年的社会变动 95
十四 周代城邑的层级化 98
十五 西周墓葬制的系统化及其意义 102
十六 西周与两河流域文化的异同 106
十七 西周与埃及文化的异同 116
十八 周人的天神与两河、埃及神祇的比较 125
十九 孔子论“仁”及其延伸的观念 128
第三章 传统中国治理模式的面貌
一 韦伯对“官僚制度”的定义 137
二 以韦伯“官僚制度”的定义考察战国官制 139
三 战国政治制度的背景 142
四 战国时国君地位的巩固 148
五 战国时君臣的雇佣关系 154
六 战国时宰相制的特点 161
七 战国时将与相的分离 168
八 战国时官职的专业化 174
九 春秋鲁郑晋三国官制的比较 181
十 中国文官制度的目的性与制衡性 184
第四章 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
一 中国士大夫的双重角色 191
二 士大夫对政权的依附与独立 194
三 知识分子在历史各时期起的作用 197
四 以班固《古今人表》考察东周社会变动 202
五 东周时公子阶层的社会变化 205
六 东周时士阶层的社会变动 209
七 东周时大夫阶层的社会变化 213
八 汉代察举制度起连接上下的作用 219
九 汉代知识分子的学术活动 227
十 汉代知识分子的六种类型 234
十一 汉以后大族形态的变化 242
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面貌
一 人口多是汉代精耕农业的一项原因 247
二 精耕农业产生农舍手工业 250
三 精耕农业发展出经济网络 253
四 精耕农业与农舍手工业的结合 257
五 精耕农业排斥奴隶制而适合租佃制 259
六 精耕农业阻碍资本主义的产生 266
下 目 录
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脉络
一 夏商的统治特点与组织方式 3
二 西周的包容:上层的坚凝 6
三 秦代的缺失:上层与下层的疏离 11
四 汉代政治权力的基础:中层的坚凝 15
五 东汉的缺失:上层与中层的断裂 17
六 唐代的用人:中层的变化 21
七 宋代的养士:中层的扩大 24
八 明清的缺失:中层与下层的断裂 27
第二章 中国历史文化的演化
一 中国史的分期:中国之中国 35
二 中国史的分期:亚洲之中国 42
三 中国史的分期:世界之中国 46
四 历史的突破、转换与僵化 48
五 中国历史的边缘与中原 57
六 中国历史的统一与分裂 62
第三章 体系网络与中国的分合
一 中国文化的体系结构与内在变化 73
二 体系网络与中外历史的分合 80
三 市场网络是中国“分久必合”的原因之一 89
四 中国的道路体系 93
五 汉代政治统一而经济尚未统一 99
六 汉代网络中的核心、边陲与隙地 111
七 从资源分布看“三国鼎立” 117
八 比较东汉与西罗马帝国崩解之内外原因 123
九 从结构上看东汉与西罗马帝国的崩解 130
第四章 从世界重新认识中国
一 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研究关系 137
二 从世界史角度重新认识中国史 140
三 分阶段比较中国史与世界史 147
四 异同、交会、动能 154
五 春秋霸主制与希腊联盟制的异同 161
六 世界几大文明对生命意义的解释 165
七 西方世界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169
八 关于韦伯命题的三个内容 174
九 简论和比较其他文明 178
第五章 历史学的变数
一 为何要有历史学 205
二 “历史”一词的定义:变数之总和 210
三 复合变数 213
四 独立变数 217
五 时间变数 221
六 文化变数 225
七 个人变数 229
八 史学与其他学科的配合 231
九 如何判断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234
十 如何应用史料 238
十一 历史的因果关系 242
十二 关于英雄造时势 247
十三 关于时势造英雄 251
编后记 257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