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为志业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以文学为志业》是三位“80后”学人的文学对话录。该对话录从自我的阅读经验、文学趣味、知识型构谈起,追问在当下语境中以“文学为志业”的人生蕴藉和担当使命。在此基础上,对话录由近及远,分别论述了“新世纪历史写作”“八十年代文学”“社会主义文学”以及“现代文学传统”“未来文学备忘录”等系列话题。因为“80后”的特殊身份,该对话录还专门论述了“80后写作与当下中国”的种种话题,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全面剖析了“80后”写作的历史和趋向。“三人谈”不追求统一的批评标准,相反,它在尽可能的限度上展示了一代人面对共同话题时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立场。其中的一部分发表后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被视作“80后学人”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性事件。

作者简介:

杨庆祥,1980年9月生于安徽,文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出版有《重写的限度》《分裂的想象》《现场的角力》等著作。曾获《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人民文学》2011年度青年批评家奖,第十届《上海文学》奖理论奖,第三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金理,1981年1月生于上海,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出版有《从兰社到<现代>: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与刘呐鸥为核心的社团研究》《历史中诞生: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小说中的青年构形》等。获“第一届全国青年作家、批评家主题峰会”推选“2012年度青年批评家”,《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

黄平,1981年2月生于辽宁,文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从事当代文学研究。出版有《贾平凹小说论稿》等著作。曾多次获《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

以文学为志业
“80后”写作与“中国梦”
什么是“80后”文学
新世纪以来的历史想象和书写
改革时代:文学与社会的互动
反思社会主义文学
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性和当下性
抵抗没有历史的历史——谈杨庆祥的文学批评 /孙郁
这样的年代,批评何为?——致黄平 /倪文尖
见证一个人的成长 /张新颖
致谢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当下所谈论的“90年代”意义上的“文学性”,有其深刻的历史成因,这个“文学性”一点也不“永恒”;相反,它的“历史”很短,基本上对应着90年代以来社会原子化的运动:阶层与阶层被分割,个体与个体被分割,最后人性共通的体验被抽空,“叙述”丧失了及物的可能性,残余一地作为蝉蜕的能指,这堆历史的残渣则被指认为“美文”。与之相对应,精英阶层的“自我”,在阶层断裂的大趋势下高度膨胀,被抽空了的“纯文学”,满足了被抽空了的对于生活的想象。这种想象不可能是真实的(据说没有“真实”,一切都是“叙述”),但这并不重要,只要它是安全的,在当下的语境中,“稳定”即意味着“美”,文学在无法及物的繁殖中耗散掉自身的生命,同时悖论般地,在毁灭的同时成为“90年代”意义上的“艺术”

(查看原文)

龟龟
7赞
2020-03-25 17:43:59

—— 引自章节:“80后”写作与“中国梦”

如果从起源来考察,“市场化”其实有非常具体的历史所指:一代更年轻的写作者通过直接面对市场的写作,与既有的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文学体制断裂,并通过这种“有效”的生产方式的转型,形成新的意识形态,即反抗威权和自由表达。在这一过程中,资本以隐性的方式重新界定了写作的指向:青春和想象力的双重消费。青春文学不仅仅强调这一批作者及其读者的生理年龄,更重要的是,它将“青春”资本化,生理的事实被改造为消费的事实。写作从一开始就指向一种等价的市场交换,而对所谓想象力的强调,则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相对,对虚构的崇拜恰好是将写作的基础建立在单原子的个体身上,并在最大程度上将“想象力”利润化。从这个意义上看,“80后写作”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它是特殊时代的产物,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的资本主义转型暗通款曲。
而随着“80后”写作群体扩大——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历史过程——更多的同龄写作者必然会加入书写自我和世界的行列,当然就不能再用简单的市场化来界定他们的写作了。因此,对“市场化”至少应该进行一个时间段上的历史区分:在起源处,市场化与意识形态和生产方式紧密结合,生成了复杂的历史内涵,这一内涵在今天其实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在发展中,市场化变成了一个空洞的符号,成为纯文学、严肃文学等另外一些符号的对立面。这是需要我们摒弃的标签。

在今天面对这样复杂的文化环境,与其固守二元对立,还不如抛弃成见,尤其当年轻人在商业市场和个人探索之间寻找回旋余地的时候,我们应该努力尝试去感知他们在多方博弈的间隙里、那种“借水行舟”的尝试。与其去区分市场、文学,或者再把文学划分为雅俗,还不如去关注各种版块的缝隙间,是否存在着产生新意义与可能的空间,尽管目前这些空间也许还很暧昧、不稳定。但我想,这正是值得我我们今天的文学批评去珍重的空间

坦率地将讲,反讽就是我们并不陌生的一套历史大叙事崩溃后的产物,不检讨往昔“左翼”所… (查看原文)

龟龟
7赞
2020-03-25 17:43:59

—— 引自章节:什么是“80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