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协与对抗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战争不只发生在战场,也发生在人心里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界,找回思考与行动的勇气

★从沉默到抗争,在喧嚣与遗忘之间,重新倾听个体的声音

★葛兆光、陈思和、许纪霖、韩东育、孙歌、小熊英二、项飙、许知远

共同推荐

*****************

二战虽已过去,可在这个地球上战争却每天都在发生。日本的战争时代似已不再,但作为一种历史遗产,战争式的思维是否已随之远去?曾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悲剧会不会“昨日重现”,发生在世界的其他角落?

本书从战争史中的“个人”这一角度出发,聚焦二战以及战后初期日本知识人的个体命运,深入历史的细节,试图在复杂的时代环境中感知“人的境况”。全书以日记、随笔、文学作品等为切入点,细致呈现如永井荷风、尾崎士郎、火野苇平、吉野源三郎、鹤见俊辅等人在战争前后的复杂立场和思想波动;同时结合动画大师宫崎骏作品作为时代镜像,探讨隐藏在童话叙事背后的战争隐喻与道德问题;在此基础上更将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思想与文化层面,探讨历史记忆建构、中日历史观的碰撞,以及知识人在“国家”与“个体”之间的言说困境。极端的战争逻辑依然潜伏在人类社会的缝隙中,我们是否能从那段历史的灰烬中,照见今天的我们该如何思考责任、选择与抵抗?

*****************

对异域的研究总是对本国的审视,中国学者的日本研究,从根底里说也是在反观中国。日本往往是中国的镜子,无论它是望远镜,是放大镜,还是哈哈镜。特别应当注意的是,王升远《小引》中用了“极端语境”几个字指代日本的战时与战败,即那个身不由己的时代,来讨论日本知识人如何自处,这一问题意识和研究思路,让我不由得想到鹤见俊辅说的“转向”,因为“转向”说的正是战时日本的精神史。读这本讲日本的书,或许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在中国的“极端语境”也就是那些时势比人强的时代,中国知识人是怎样回应时代的,是妥协、是反抗,是沉默,抑或转向?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作者是我认识的、为数不多的国内“知日派”学者,他在本书之中,梳理了一条从明治维新到帝国疯狂直至战后转型的历史脉络,以此为背景,重点分析了日本知识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复杂、纠结的心路历程。日本的镜像折射出东亚精神世界的普遍症状,从中可以窥见中国知识人在现代转型历史迷局中的内在困境。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

作者简介:

王升远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近现代中日文学文化关系研究以及战后日本文学史与思想史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多项,学术论文见于《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读书》等刊;著有《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平体验”》(三联书店,2017年),译著有《近代日本的中国观》(三联书店,2020年)等。

小引
上卷
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1938:“非常时期”的一场越境私奔及其文学史余波
奥野信太郎:“精神故乡”的面影
“正直的老鹰”与“卑鄙的鸽子”——日本帝国的毁灭之路
永井荷风的洁癖与复仇——《断肠亭日乘》中的“现代日本”批判与日常抵抗
大佛次郎战败日记中的“神风”与荷风
麦克阿瑟的靴子——“开除公职”处分与尾崎士郎的时局因应
帝国宣传的莫比乌斯环——战时、战后火野苇平的政治悲喜剧
战败日记的“读法”——兼谈有关战争记忆的劳动分工
“叛逆者”的哲学——鹤见俊辅的“方法”论及其思想、政治选择
弱者的抵抗——从宫崎骏的《红猪》到雅斯贝斯的《罪责论》
《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的“官魔”与“野魔”
在艰难时世中做个“真正的人”——从吉野源三郎到宫崎骏,再到我们
宫崎骏的终极之问:《你们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中的道德抉择与历史隐喻
下卷
从历史想象东亚:走出“方法”与“特性”的迷思
“内在于中国”和“内在于我的中国”——近代日本如何言说中国
帝国的“颜面”:日本人论的名与实
帝国的幽灵——安德鲁•戈登《现代日本史》之启示
壑声、峰影与“中间地带”——从陈言的《万壑有声》到知识人行动的边界与可能
犹大与总督——如何思考近代日本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
150年前的那些粪便——萨义德“东方主义”的东亚射程
日本文学家战争责任研究的六个层面与未竟课题
“跨战争”视野与“战败体验”的文学史、思想史意义
作为“反应装置”的战争和作为“认知装置”的“战后”
“同时代集体性心情”:异态时空下的知识人、民众与国家
表述日本的姿态与阅读日本的心态
家史调查、历史记忆与“全历史”写作——中日学者三地书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竹内在中国的接受,让我想到了芥川龙之介在《明日的道德》一文中的一段话。芥川说:“假设我用我的批判精神写了一些捕捉到某种现实的东西,而你读了之后认为它很有道理,但我怀疑认为它有道理的你,是否像我第一次写它时那样有批判精神。”而竹内好在读到了芥川此文后,更在日记(1937年1月6日)中对此文所强调的作为“今日道德”的“批判精神”深表倾心、认同。②如此看来,或许缵衍竹内的内向批判精神,与“别人家的孩子”话语保持谦逊态度和理性的思想距离或许才是对竹内的正确赓续方式。 (查看原文)

麒麟
6赞
2025-07-30 13:23:23

—— 引自章节:从历史想象东亚:走出“方法”与“特性”的迷思

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战争叙事中消失的日本“人”
最近这些年,我一直在做有关战争时期日本文学史与思想史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推进,愈发深切地感受到,对这一时期相关问题的理解若不深入到历史深处的细节层面、历史叙事的褶皱区的话,往往只能看到浮泛的皮相,而看不到深层的骨相。若我们只能以一些笼统的主义、思潮、口号或印象式批评回应严肃的历史、政治和文化议题,那么除了能制造出一些迎合读者的异域猎奇心态或民族主义情绪的奇幻效果,实际上无论在“知”还是“识”的层面上,都未必会在既有认知的基础上有实质性的推进,我们的历史空间想象力也不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增益。
作为大学教师,在与同学们讨论战争相关学术议题时,我发现一些优秀的学生常会熟练地运用一些现成的理论工具和自明的后设立场参与讨论,喜欢从大处着眼,侃侃而谈,没有犹疑,似乎一切都有明确的标准和尺度,而历史语境、理论射程等都不在虑中。他们往往懒于从小处着手,人事脉络尚未理清,结论却早已准备就绪。长此以往,一个比较让人忧心的后果是,尽管我们不断生产着概念、术语、体系,历史却被人为地简化了,历史中的“人”也因此被我们弄丢了。
所以,近年来我所做的一点有限的工作,就是试图去发现被宏大战争史、文学史叙事遮蔽掉的“人”。通过搜求大量的一手文献并进行文本细读,以“带有日期的判断①在细节层面读出史料文献所负载的历史信息,从底层世界、周边视角重审那些我们习焉不察的“暗默知”与宏大叙事,进而拓宽对战争时期日本人精神史、日本文学史和思想史的认知和阐释空
间。同时,也提醒学生们在思考文学史、思想史议题时,能在纯美的“鱼缸文学史”、精英思想史之外,关注更为阔大、丰富的“江湖文学史”和更具广泛影响力的一般思想史。②因为这样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历史问题还是文化问题,都很难“一言以蔽之”,但或许这种复杂、两难、混沌、犹疑、纠葛、缠绕的状… (查看原文)

麒麟
2025-07-30 13:05:22

—— 引自章节: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