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解《世说新语》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如果你想要活成自己期望的样子,那一定能在《世说新语》的故事里找到共鸣。痛饮/狂歌/服食/躺平,不被定义的人生超级精彩,魏晋人早就试过了,人有千千万万种可以成为的样子,想来想去还是只愿意成为自己。

《精解世说新语》这本书来自骆玉明教授在复旦大学传授20年的《世说新语》解读课程,浅易而不浅薄,分13个专题讲解《世说新语》魏晋时代士人对尊严、德性、智慧和美的理解与热爱,涉及魏晋南北朝所有热门话题:英雄与名士/药及酒/清谈风习/士族的婚姻与家庭/魏晋士人的理想人格/女性的风采……看他们在不如意的世道中,如何用出格的言行释放天性、通过追求美和享受获得快乐。

作者简介:

骆玉明,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辞海》编委,中国古典文学分科主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因讲课风格幽默生动而深受广大学生喜爱,有魏晋名士之风,爱好围棋与茶酒。

魏晋名士雅物图鉴
第一讲 皇权与士权
第二讲 英雄与名士
第三讲 名教与自然
第四讲 《庄子》“逍遥”义与自由的困境
第五讲 情与兴
第六讲 药及酒
第七讲 自然的发现
第八讲 清谈风习
第九讲 幽默与谐趣
第十讲 士族的婚姻与家庭
第十一讲 雅量——魏晋士人的理想人格
第十二讲 女性的风采
第十三讲 艺术与游戏中的生命
总论
“世说学”拓展阅读清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英雄篇》云:“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
许子将即许劭,汉末名士,以“月旦评”(每月发表一次对人物的评价)风闻天下。
乱世中英雄竞逐,也就免不了彼此打量,其间固有警惕之念,亦不乏惺惺相惜之情。
“刻情”是古籍中不常见的语汇,前面简单地解释为“雕琢内情”,若说得再详细一点,就是刻意地塑造个人的精神境界,使其呈现为一种独特的风貌。
“名士风流”究竟需要什么条件,说起来怕也是纷纷扰扰。就魏晋时代而言,归根结底,它所要表现的是人物之美。所以,凸显个性、推崇真情,显示超越的自由精神,应该是最基本的要素,而仪态、才学、智慧也都与之有关。冯友兰有《论风流》一文,以为“玄心、洞见、深情、妙赏”四者,是构成魏晋名士风流的必要条件,这也不失为简赅的归纳。当然人要活得漂亮是不容易的,追求“名士风流”结果只是矫情和虚浮亦是常事。即如冯先生,能论风流矣,而行事每见窘迫。
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其实是一个概念的世界,事物的名称代表了人赋予事物的内在关系,而正是那些具有命名与阐释名义之权力的人设定了世界的秩序。
古代还有一个意义与“自由”相近的词,就是“逍遥”,出于《庄子》一书的首篇《逍遥游》。逍遥的字面意思本来很简单,就是无拘无束亦无目标地随处闲逛。《离骚》中“聊逍遥以相羊”一句,王逸注说:“逍遥、相羊,皆游也。”洪兴祖补注:“逍遥,犹翱翔也;相羊,犹徘徊也。”可见逍遥、相羊(通“徜徉”)、徘徊、翱翔,都有差不多的意思(古汉语中这一类语汇特别多,颇值得体味)。但由于《逍遥游》一文,“逍遥”有了特殊的涵义:它指一种超越一切束缚、无所凭依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它代表了一种最高的人生理想。
庄子是罕有的天才,他凭藉深刻的洞察力,看到了人生无法解决的荒谬。他不指望从现实中寻求自由的道路,却给出一个无比壮丽然而是虚幻的“逍遥… (查看原文)

龙在田
1赞
2015-11-19 22:28:40

—— 引自第1页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文学》52)
在说到反映“雅量”的具体事迹时,我们首先引嵇康之死的故事,并以夏侯玄之死相映照,原因就在这种故事最能显示其核心的内涵——人格的稳定性。人在世间漂泊,生命无根却有八面来风,只有坚守对自我的期许,才能证明生命确然是高贵的。而死亡的威胁最易使人慌乱失措,在死亡的阴影下,仍然能保持镇定从容,这就是最大的“雅量”。
李贽评说此事云:“达者皆言旷远解兵,痴人尽道清谈废事。”(《初潭集》)他注意到在谢安身上玄虚的精神和他处理重大事务的能力有某种内在的关联。在玄虚中追求超脱,从而以宽豁的胸怀与镇定的态度对待一切,这大概是谢安长久以来有意培育的人格修养。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雅量》35)
东晋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坚以倾国之力南犯,号称八十万大军。谢安身为宰相负责全局的军事部署,而在前线直接指挥作战的是其侄谢玄。最终谢玄率八万北府兵在淝水击溃前秦的数十万大军,获取全胜。东晋大士族承担着国家的命运,是时国之安危、家之存亡,系于一战,谢安绝不可能轻忽对待。但即便如此,他仍然力图保持一种镇定从容甚至不失安闲的精神风貌。也许我们可以认为这对处理重大事件是有利的,但在谢安,稳定的人格精神乃是他从来不肯放弃的东西,他希望不为任何外物——无论是巨大的痛苦还是巨大的欢乐——所惊扰。当前线的捷报传来时,谢安“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竟然像是心中丝毫未起波澜。
《晋书》本传关于此事另有一段记载,说谢安在与客人下完围棋后,“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这表明谢安内心其实是非常激动,当身边无人的时候,他还是难以抑制自己,以致过… (查看原文)

龙在田
1赞
2015-11-19 22:28:40

—— 引自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