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略知一二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贾想》系列之后贾樟柯全新著作,一个导演的电影学习笔记,首次面向大众的电影通识课。纵横影史,以百余部经典影片为案例;回归常识,近三十年从业经验的分享。“与我一起去理解、寻找电影之美。”——“看理想”音频节目《电影,我只略知一二》播出后大受欢迎,贾樟柯导演在此基础上精心修订并新增五章内容,把范围拓展至剧本、视听语言、后期制作等方面,并增加一个纪录片拍摄个案。本书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为什么要用长镜头?什么是电影的运动基因?怎么理解创新和反叛?什么是作者电影?场面调度怎么做?纪录片不是电影吗?电影是一种怎样的语言?……

★贾樟柯导演的私人电影史与电影杰作名录,也是一部具有当代精神的电影美学鉴赏指南。“电影并不为你所希望看到的‘美’而存在,电影为触动人心而存在。”——对贾樟柯影响深远的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诗意、脱俗、超凡地表现人类生存知觉的伊文思的《雨》,标志电影纪录传统的开端的《火车进站》和《工厂大门》,被认为是科幻电影的先驱的《月球旅行记》,将电影“动”的魅力发挥到极致的卓别林的默片,散文式结构充满怀旧色彩的《美国往事》……贾樟柯以世界一流电影创作者的视角将这些电影打动人心的奥秘细细剖开,让人大呼过瘾。

★贾樟柯导演深度解析《小武》《站台》《天注定》《江湖儿女》等经典代表作背后的思考与故事,详尽呈现其电影创作观念与拍摄经验。——《小武》从剧本诞生到表演与拍摄的细节,《站台》的电影动机与声音录制,《天注定》的剧本灵感、结构意识、类型元素、人物造型及拍摄细节……“拍电影是一项‘无中生有’的工作,这是人类最接近上帝的工作,你要赋予银幕以形象、色彩、声音,还有重量。”

★百余幅珍贵剧照与图片,全书四色印刷,内文雅质书纸,触感柔和。封面由著名设计师陆智昌设计,极致简洁,烫银方块如微型电影银幕,邀请大家进入贾樟柯的电影世界。

“电影并不为你所希望看到的‘美’而存在,电影为触动人心而存在。”

《电影,我略知一二》是贾樟柯导演的电影学习笔记,也是写给大家的电影通识课,共十七讲。他以百来部经典影片为案例,从电影观念谈起,谈及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为什么要用长镜头?什么是电影的运动基因?怎么理解创新和反叛?什么是作者电影?场面调度怎么做?纪录片不是电影吗?电影是一种怎样的语言?为什么说表演是所有人的工作?等等。

导演是一个每时每刻都在做出决定的工作,在创作的时候,支撑导演反应速度和质量的是日积月累的对电影的理解。无论你是资深影迷还是电影爱好者,都值得跟贾樟柯导演一同思考电影的这些根本性问题,它们正是电影作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大众媒介的成因。本书既是对电影史与电影观念深入浅出的介绍,是贾导近三十年电影创作从业经验的总结,也是一部具有当代电影精神、个人风格明显的电影美学鉴赏指南,值得所有文艺创作者和受众阅读借鉴。

作者简介:

贾樟柯,导演、制片人、作家。生于1970年,山西省汾阳人。

1993年入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工作,现居北京。

自 序 用一生去理解
第一讲 电影的新与旧
第二讲 为什么是长镜头?
第三讲 动,电影的最强基因
第四讲 尊敬地反叛
第五讲 作者电影不是一种类型
第六讲 类型中的作者
第七讲 表演是所有人的工作
第八讲 剧本的几个技术问题
第九讲 场面调度,导演的核心工作
第十讲 视
第十一讲 听
第十二讲 后期制作中的导演创作
第十三讲 《偷自行车的人》:一顿好饭的快乐和痛苦
第十四讲 纪录片不是电影吗?
第十五讲 伊文思的一场春雨
第十六讲 纪录片《公共场所》的个案记录
第十七讲 实验电影,重回默片精神
番外篇 怎么学电影
编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不同的语言没有哪种更好或者不好,重要的是:你是谁?你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你让我用蒙太奇的方法去拍当代中国现实,我有点不情愿,因为我觉得我没有什么需要灌输给观众的,我没有那么强烈的真理的概念。我认为我作为一个作者,同时也是一个弱者,是一个不掌握真理的人,我只是想观察式地去拍摄,拍摄一段时间、一个人、一件事、一个城市,仅此而已。 (查看原文)

夏天别走老霸王
4赞
2024-06-13 08:04:13

—— 引自章节:第二讲 为什么是长镜头?

喜欢电影的人都知道,侯孝贤导演读了《从文自传》后,想拍出那种“阳光底下努力生活的人”的感觉,他想把这种生命态度拍到《悲情城市》里面。可是《悲情城市》没有哪个镜头是在拍阳光底下生活的人,电影里不停地在下雨,但整个电影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样一种诗意。也就是说在升华背后、在直观的时空背后,如果你能够制造电影的“空洞”,那空洞里包含着更多的、无形的信息。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说,当代电影有一个标志,就是每一部电影中应该有一个“空洞”,这个空洞是“无”,但是它又是“有”,观众可以把自己的思绪、自己的生命经验、自己的判断付诸于此。他认为没有空洞的电影、没有余地的电影是不够好的,这跟东方美学,比如说我们传统绘画的所谓“留白”,是一个道理,跟小津安二郎所谓的“电影以余味定输赢”,也是一个道理。所以其实东方和西方都有同样的美学原则。 (查看原文)

夏天别走老霸王
4赞
2024-06-13 08:09:54

—— 引自章节:第二讲 为什么是长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