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今日中国正行驶在文化变迁的高速路上,人类学这门年轻而富朝气的学科正可提供宝贵的参照。它教会我们以宽容的心态,理解他人的观念与文化实践,同时也让我们自己的生命焕发更明亮的光彩。

这本独具特色、富有启发性的人类学导论,遵循以问题为基础的独特指导原则,每章都围绕一个关键问题精心组织,用相关田野故事揭示身处田野的人类学家将会遇到的潜在问题、挑战和后果。透过亲身田野经历,与其才华横溢的个人教学风格,作者生动地展现了人类学家所面对的核心概念与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掌握人类学研究人类行为和观念的方法,并有机会在读过本书后,在本文化和异文化的生活中,继续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作者简介:

(美)约翰•奥莫亨德罗(John Omohundro,1946— ),纽约州立大学波茨坦分校人类学系杰出教学教授。他从事文化人类学导论课程教学37年,先后荣获杰出教学校长奖、荣誉教授奖。主要研究领域为族群关系、社会网络、灾难影响、环境人类学。

一个愿望和一个梦想
前 言
如何使用本书 | 人类学的问题 |
第一章 什么是文化? | 概念性问题 |
第二章 如何了解文化? | 自然性问题 |
第三章 这种实践或观念的背景是什么? | 整体性问题 |
第四章 其他社会也这么做吗? | 比较性问题 |
第五章 这些实践与观念在过去是什么样的? | 时间性问题 |
第六章 人类生物性、文化与环境是如何互动的?| 生物– 文化性问题 |
第七章 什么是群体与关系? | 社会– 结构性问题 |
第八章 这意味着什么? | 阐释性问题 |
第九章 我的观点是什么? | 反身性问题 |
第十章 我在下判断吗? | 相对性问题 |
第十一章 人们怎么说? | 对话性问题 |
结语 合而为一
参考书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对个体来说,民族性(意为某人对一个族群的认同和参与)往往更难确定。一个人的民族性既可能多元,也可能自己也不清楚,还可能随社会情境而变。
人类学中有一个分支叫生物人类学,它的任务之一就是研究人类的体质多样性。其研究表明,人类就是一个物种,一个有着巨大遗传多样性的物种;但因其成员的迁居与杂交,并不存在孑然孤立的亚种。
文化人类学家今天该问的问题,不是人们的种族是什么,而是:各种文化中的人们把自己想象成什么种族?群体把人类生物多样性想成什么、为什么按这种方式贴上差异的标签?
“是他的文化让他这么做的”,是一种有趣的合法辩解,但人类学家知道,人类既可以遵循、围绕他们的文化行事,也可以违背他们的文化。同样,事情也并非总会照计划发生。 (查看原文)

客尘
1赞
2019-11-03 15:19:01

—— 引自第15页

种族是一种文化建构
尽管没有将人类划分为不同种族的科学依据,但社会却是一直此不疲。他们发展了关于人们之间不同差异的观念,因而“种族”就是一种文化建构,意思就是一个群体对事实共有的观念模式。一种建构出来的观念需要经受彻底的检验,就像波利尼西亚悬架独木舟船长为了确保航海安全所需掌握的海流和气候知识,必须源自实践。另一方面,一种文化建构只是关于事实的模式中若干种有缺陷的观念之一。大多数种族分类的文化体系都是如此。……人类种族分类并非事实,而是一种“不平等的意识形态”。 (查看原文)

北郭守夜人
1赞
2020-03-26 00:25:0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什么是文化? | 概念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