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献和莫高窟保存的艺术品,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每一个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读者应当熟悉的内容。本书在包涵敦煌学范围上超出了以往的介绍敦煌学的论著,同时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概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文献索引,同时配有大量的随文图片辅助文字说明,在注释中详细介绍了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
全书内容共十八讲,涉及敦煌的历史及其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藏经洞的发现及流散、各国敦煌学研究的回顾与发展,各类敦煌文献及其对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考古与艺术、语言文学、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影响及贡献,以及敦煌学研究的方法论。
作者简介:
荣新江,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外关系史、丝绸之路、隋唐史、西域中亚史、敦煌吐鲁番学等。著有《归义军史研究》《敦煌学十八讲》《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隋唐长安:性别、记忆及其他》《敦煌学新论》《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唐宋于阗史探研》《从张骞到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十八讲》《吐鲁番的典籍与文书》《满世界寻找敦煌》等。
绪论…………………………………………………………………………… 1
一 何谓“敦煌学” …………………………………………………… 1
二 敦煌学的现状 …………………………………………………… 2
三 敦煌学研究的旨趣和难点
———以归义军史研究为例 ……………………………………… 4
1. 归义军研究的旨趣 …………………………………………… 4
2. 归义军史研究的难点 ………………………………………… 5
四 本书的基本内容提要 …………………………………………… 7
第一讲 中国历史上的敦煌 ……………………………………………… 12
一 两汉时期的敦煌………………………………………………… 12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 ………………………………………… 14
三 隋唐时期的敦煌 ………………………………………………… 17
四 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 …………………………………………… 21
五 归义军时期的敦煌 ……………………………………………… 22
六 西夏元明清时期的敦煌 ………………………………………… 26
第二讲 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 ……………………………………… 30
一 张骞西行与丝路开通 …………………………………………… 30
二 文化昌盛与莫高窟的开凿 ……………………………………… 33
三 隋唐盛世与国际都会 …………………………………………… 37
四 佛教独尊与吐蕃、归义军的贡献 ……………………………… 41
五 丝路改道与敦煌的衰落 ………………………………………… 43
第三讲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及文物的早期流散 ………………………… 48
一 王道士其人 ……………………………………………………… 48
二 藏经洞的发现 …………………………………………………… 49
三 敦煌藏经洞文物的早期流散 …………………………………… 51
1. 廷栋旧藏 ……………………………………………………… 51
2. 叶昌炽旧藏…………………………………………………… 53
3. 端方旧藏……………………………………………………… 58
4. 苏子培旧藏…………………………………………………… 59
5. 陆季良旧藏…………………………………………………… 60
6. 其他散出的文献……………………………………………… 60
四 敦煌宝藏的命运和王道士的下场 ……………………………… 62
第四讲 敦煌藏经洞的原状及其封闭原因 ……………………………… 68
一 藏经洞的原状 …………………………………………………… 68
二 归义军时期的敦煌藏经状况 …………………………………… 73
三 构成藏经洞内涵的各种材料 …………………………………… 75
四 封闭原因 ………………………………………………………… 78
第五讲 敦煌宝藏的收藏与整理 ………………………………………… 87
一 斯坦因收集品 …………………………………………………… 87
二 伯希和收集品 …………………………………………………… 97
三 奥登堡收集品 ………………………………………………… 102
四 中国收集品 …………………………………………………… 103
五 日本收集品 …………………………………………………… 106
六 其他 …………………………………………………………… 107
第六讲 于阗、龟兹、楼兰、高昌宝藏的争夺 …………………………… 112
一 “西域古物争夺战”的序幕 …………………………………… 112
二 20 世纪初叶的西域考古调查 ………………………………… 116
1. 斯文·赫定的踏查 ………………………………………… 116
2. 斯坦因的三次中亚考古调查 ……………………………… 118
3. 俄国考察队 ………………………………………………… 119
4. 德国吐鲁番探险队 ………………………………………… 120
5. 大谷探险队 ………………………………………………… 122
6. 法国伯希和探险队 ………………………………………… 124
三 西域考古的学术收获 ………………………………………… 125
1. 于阗 ………………………………………………………… 125
2. 龟兹、焉耆…………………………………………………… 126
3. 楼兰、尼雅…………………………………………………… 126
4. 高昌 ………………………………………………………… 127
第七讲 敦煌学对欧美东方学的贡献…………………………………… 131
一 俄国……………………………………………………………… 131
二 英国 …………………………………………………………… 134
三 法国 …………………………………………………………… 136
四 德国 …………………………………………………………… 139
五 其他 …………………………………………………………… 140
第八讲 中国和日本的敦煌学研究 …………………………………… 147
一 中国 …………………………………………………………… 147
1. 京师大学堂的学者开创了中国的敦煌学 ………………… 147
2. 20—40 年代的贡献 ………………………………………… 150
3. 50 年代到“文革”的成果…………………………………… 157
4. “文革”以后至20 世纪末的热潮 …………………………… 158
5. 总结 ………………………………………………………… 159
二 日本 …………………………………………………………… 160
1. 从初始到40 年代的研究 …………………………………… 161
2. 50—70 年代的热潮 ………………………………………… 161
3. 80 年代至2000 年的成果 ………………………………… 164
第九讲 敦煌学与隋唐五代政治、经济史研究 ………………………… 172
一 文书制度 ……………………………………………………… 172
二 官制与法制 …………………………………………………… 176
三 兵制 …………………………………………………………… 179
四 均田、赋役制度 ………………………………………………… 180
五 政治史 ………………………………………………………… 182
第十讲 敦煌学与中古社会史研究 …………………………………… 186
一 人口与家庭 …………………………………………………… 186
1. 人口 ………………………………………………………… 186
2. 家庭 ………………………………………………………… 188
二 士族与基层社会 ……………………………………………… 189
1. 士族 ………………………………………………………… 189
2. 社邑组织及其运营 ………………………………………… 190
三 佛教教团与僧尼生活 ………………………………………… 192
1. 佛教教团 …………………………………………………… 192
2. 僧尼生活 …………………………………………………… 193
四 敦煌文献中的民俗资料 ……………………………………… 195
1. 节日 ………………………………………………………… 195
2. 衣食住行 …………………………………………………… 196
3. 婚丧 ………………………………………………………… 197
4. 民间信仰 …………………………………………………… 198
5. 娱乐 ………………………………………………………… 199
第十一讲 敦煌学与民族史和中外关系史研究 ……………………… 203
一 吐蕃史 ………………………………………………………… 203
二 吐蕃统治敦煌 ………………………………………………… 205
三 禅宗入藏与汉藏文化交流 …………………………………… 207
四 甘州回鹘与西州回鹘 ………………………………………… 209
五 于阗王国 ……………………………………………………… 210
六 粟特聚落………………………………………………………… 211
七 三夷教 ………………………………………………………… 213
八 求法僧的记录 ………………………………………………… 216
第十二讲 敦煌佛教、道教文献的价值 ………………………………… 220
一 敦煌佛典概说 ………………………………………………… 220
二 敦煌佛典的价值 ……………………………………………… 222
1. 古写本的校勘价值 ………………………………………… 223
2. 初期禅宗典籍和史料的发现 ……………………………… 223
3. 古佚佛典对佛教史的价值 ………………………………… 225
4. 疑伪经 ……………………………………………………… 227
三 敦煌的道教文献 ……………………………………………… 229
附 唐代西州的道教 ……………………………………………… 230
第十三讲 敦煌四部书抄本与中古学术史研究 ……………………… 235
一 经部 …………………………………………………………… 235
二 史部 …………………………………………………………… 237
三 子部 …………………………………………………………… 242
四 集部 …………………………………………………………… 244
第十四讲 敦煌学与语言文学研究 …………………………………… 248
一 汉语 …………………………………………………………… 248
1. 音韵 ………………………………………………………… 248
2. 文字与训诂 ………………………………………………… 249
二 胡语 …………………………………………………………… 249
三 俗文学 ………………………………………………………… 251
1. 讲经文 ……………………………………………………… 252
2. 变文 ………………………………………………………… 253
3. 因缘 ………………………………………………………… 255
4. 词文 ………………………………………………………… 255
5. 话本 ………………………………………………………… 256
6. 故事赋 ……………………………………………………… 256
7. 俗赋 ………………………………………………………… 257
8. 曲子词 ……………………………………………………… 257
9. 通俗诗 ……………………………………………………… 258
第十五讲 敦煌学与科技史研究 ……………………………………… 261
一 天文学 ………………………………………………………… 261
二 数学 …………………………………………………………… 263
三 医药学 ………………………………………………………… 264
四 造纸和印刷术 ………………………………………………… 266
第十六讲 考古、艺术视角中的敦煌 …………………………………… 270
一 石窟形制与艺术风貌 ………………………………………… 270
二 雕塑艺术 ……………………………………………………… 276
三 敦煌壁画 ……………………………………………………… 283
1. 佛说法图 …………………………………………………… 283
2. 佛传图 ……………………………………………………… 284
3. 本生图 ……………………………………………………… 285
4. 菩萨图 ……………………………………………………… 286
5. 经变图 ……………………………………………………… 287
6. 瑞像图 ……………………………………………………… 292
四 石窟装饰图案 ………………………………………………… 292
五 莫高窟以外的石窟群 ………………………………………… 295
第十七讲 敦煌写本学 ………………………………………………… 302
一 纸张和形制 …………………………………………………… 302
二 字体和年代 …………………………………………………… 308
三 写本的正背面关系 …………………………………………… 310
第十八讲 敦煌写本的真伪辨别 ……………………………………… 314
一 关于伪本的最新说法 ………………………………………… 314
二 敦煌写本的真伪辨别 ………………………………………… 317
1. 要明了清末民国的历史和相关人物的事迹 ……………… 317
2. 要弄清藏卷的来历 ………………………………………… 319
3. 要弄清文书的格式 ………………………………………… 321
后论 ……………………………………………………………………… 325
参考文献 ………………………………………………………………… 328
后记 ……………………………………………………………………… 331
第二版后记 ……………………………………………………………… 333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汉代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是,东面始于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咸阳,一条路沿泾河而上,经固原、景泰进入河西走廊;另一条路沿渭水西行,经陇西、金城(今兰州)进入走廊。沿河西走廊西行,经武威、张掖、酒泉,到敦煌。由敦煌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焉耆、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到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宛(今费尔干纳)。由此西行可至大月氏(在今阿富汗)、康居、奄蔡、安息(今伊朗),最远可达大秦(罗马帝国)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 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到条支(在今波斯湾头)。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上述这条道路。 (查看原文)
荷心
2赞
2015-01-29 11:04:08
—— 引自第50页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和总要城市,其他语言在这里流行的情况与藏文相似。在敦煌,八世纪时曾有一个人数颇多的粟特人聚落,吐蕃统治以后,由粟特人组成的从化乡已不复存在,但粟特人还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才可能消失,所以,藏经洞里有十世纪的粟特语文献是不足围棋的。回鹘,于阗文献的保存更容易理解,因为曹氏与甘州回鹘和于阗国有着姻亲关系,终十世纪,敦煌与甘州回鹘、西周回鹘和于阗国间的往来不断,许多回鹘和于阗人长期留在敦煌,许多呼呼、于阗文佛典或文书就出自这些人的手臂。同事,归义军的僧俗民众也不乏懂的回鹘、于阗文者。
我以为最优肯能促成藏经洞封闭的时间,是1006年于阗王国灭于黑韩王朝一事。
从1002年往后,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历史时间,首先就是1006年于阗佛教王国灭于信奉伊斯兰教的黑韩王朝事件。由于于阗与沙洲的姻亲关系,970年于阗国王曾致函其舅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请求发兵援助抵抗黑韩王朝。于阗陷没后,大批于阗人东涛沙洲,甚至远到青海。在藏经洞中有一批相当完整的于阗文佛典,许多是于阗王尉迟输罗和尉迟达磨时写成的。它们或许是写后不就,就在佛教像法灭尽思想的影响下带到敦煌保存起来的,也可能就是逃难的于阗佛教僧人带来的。于阗僧人所带来的伊斯兰东进的消息,要比信佛的西夏人到来的消息可怕得多,因为黑韩王朝是经过四十年的血战才攻下于阗的,他们对于于阗佛教毁灭性的的打击,应该是促使三界寺将所得经卷、绢画等神圣的物品封存洞中的直接原因。而由于黑韩王朝并未马上东进,所以,封存活动是主动而有秩序地进行的,并且在封好的门前用壁画做了必要的掩饰,以致当事者离开人世后被人们长期遗忘。 (查看原文)
洪小发
1赞
2013-10-10 12:02:20
—— 引自第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