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中文做了场梦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豆瓣2024年度图书

🥇豆瓣2024年度外国文学(非小说类)TOP1

🏆《南方都市报》2024年度十大好书

✨一个意大利人用中文书写的中国六年漫游,这可能是你今年读到的最有意思的中文🌍

“亚历的文字给人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在讲述上也打破了某种隔绝,这本身就是一个语言奇迹。”——陈英,意大利文学译者

看《欢乐颂》学中文,在战争片当46号群演 | 在豆瓣上写日记,在上海创建中文写作俱乐部 | 在四川农村,把白酒当成暖气,跨越寒冬和方言的隔阂

从2016到2022,这是一个意大利人眼中的六年,分裂、荒诞、希望和片刻的幸福,这也是我们共同的六年。

·

从罗马搬到北京,从零开始学中文,重新做学生。有时失业,有时居无定所,在不稳定中流动。

在北京电影学院,跟宿管阿姨学怎么切菜;靠白酒和翻译软件交朋友,用蹩脚的普通话录播客;在国产片剧组,见证外籍群演之间为了一句台词的激烈竞争;在广州拍广告,开工前喝早茶,杀青时喝断片;在上海,把客厅当成写作沙龙,创造一个临时的家;困在海南的夏天,和偶遇的豆瓣网友一起看云。

写这本书是为了讲我的故事,或者说,为了搞懂我这些年都是怎么过的。这不是政治学论文,也不是社会学调查,写的是我的生活,我和这片土地的复杂相处。

·

澎湃新闻Sixth Tone非虚构写作大赛一等奖得主作品

一个意大利年轻人试图融入中国社会的故事,他用很短时间学会了汉语,并用中文写就了自己在这片土地生活六年的经历。亚历的文字给人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在讲述上也打破了某种隔绝,这本身就是一个语言奇迹,一次放下母语、全身心投入到汉语的勇敢尝试。面对过去几年任何人都无法避免触碰到的坚硬现实,一个“外人”面临的境况更加复杂,很多时候都会触碰到某种极限,但亚历用幽默和包容应对这种“生活在别处”的挑战——这是一位世界公民的生活体验,一个社会观察者眼中的中国切片,一本充满活力、记录人与人之间连接的青年手记。——陈英,意大利文学译者

亚历的黑色幽默总让人突然爆笑,而他的局外人视角又显得冷静。当本土作者因为强烈的痛苦和使命感的压力很难落笔时,亚历却一直稳定地记录,细致,生动,讽刺,幽你一默。能遇到这样的作者是一种幸运。——熊阿姨,媒体人

你大概很少见到一个外国人如此流畅和沉浸式的中文写作,那些意味深长的细节和故事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他更关心真实的人——酒店前台的阿姨,想去山西转一转的食堂打菜的小哥,维修大叔关于一颗苹果的心愿,他们不再是“功能化”的角色,在一个意大利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起来。——极昼工作室

近期在简体中文世界里最好的阅读体验,来自一位意大利人。他经常能用最常见的词汇和句式营造出一种奇异的幽默感。亚历所写作的内容并非是有意寻找到的故事线索,而是一种当下的氛围。中文也不仅仅是他的观察对象,而是他表达自我的工具。亚历所记录的素材是私人的,情感与视角却是公共的。——NOWNESS现在

亚历从零开始学习中文,也用新的视角看待和记录在中国的生活。他看《欢乐颂》,与中国朋友喝白酒,遇到外国人住宿登记的难题。他在主旋律电影中当群演,认识了一位想拿奥斯卡奖的美国群演梅森。他在隔离中仍然寻求人与人的连接,在上海办写作俱乐部,封控时与朋友互助,偶尔讨论“润不润”的问题。很多读者在亚历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生活。——正面连接

在中国生活的六年期间,他学过电影,做过群演,拍过广告。2020年封在学校期间,他在豆瓣写自己跟宿舍保洁阿姨、维修大叔、食堂打菜小哥的日常互动,感觉大家褪下了原有的身份,都是努力活着的人类而已。在最孤独的时候,文字像一根通向外界的绳索,连接了亚历和读到他文字的人们。——一席

亚历的写作像一片很深邃又很安静的湖,不需要任何风浪和涟漪就能让人心生神往。——棒棒,豆瓣读者

作者简介:

亚历 Alessandro Ceschi(ale)

意大利帕多瓦人,1993年生,天秤座,AC米兰球迷。

大学期间曾兼职做体育记者,2014年因报道南京青奥会首次来中国。2016年,在罗马读完传媒专业本科后搬到北京,从零开始学中文。在中国生活的六年期间,学过电影,做过群演,拍过广告。2020年,以ale为名开始用中文写作并在豆瓣发表,2022年起陆续在不同中文媒体发表作品。2023年初至今,在世界各地旅居,将遇到的人和事记录在个人中文专栏《随笔ale》。

前言

来中国才是正经事
过日子的老外
再来一条
北京,北京
坐后排

和人交流
海边的老师
外籍群演大酒店
何处才是家?
花园坊的春天
流动中的人
过年
唐先生的故事
后记:世界公民
致谢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对老外来讲,中国是一个可以让时间静止的地方。远离自己的原生社会,没有人催你到点要怎么样,你因此获得了某种无年龄的身份。中国人倾向于和你保持某种距离,不太可能催你到某个阶段要做什么事,像结婚生子。你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已经足够,只要合法合规,没有人管你下班后去干吗。这样的关系虽说有些功能化,但也是一种双赢——社会享受了这些人的职业技能,而他们拥有了无尽的青春,这就是人民币之外的福利。有人说,这里是老外的梦幻岛。
失去的是生活的节奏。二十多或四十多,你可能过得都一—样:还是那些教育行业的工作、那些酒吧和出租车、那些快递和高铁。尽管有积蓄,但没有成长。你交了张门票钱,梦幻岛负责幻想,可不管别的。职业规划、自我价值、艺术创作:这些都很容易被自己无视掉。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6 回复
16赞
2024-07-14 19:20:16

—— 引自章节:北京,北京

我花了很久才学会不把这些往心里去,让入住酒店的焦虑转化成佛系的态度,坦然地面对路途上的不便利,仿佛被拒的是护照上的那个名字,而不是我这个人。甚至你迟早会认定这根本不是你配得上的东西,就像你无法在网购平台下单跨境进口商品一样。外国人的生活体验相当分裂:一会儿享受超国民政策的优待,一会儿连普通消费者都不如,购物出行都有阻碍。精神上更是如此。在北京出生、长大、读书、生活、工作的美国人参加朋友聚会时还是会被说“老外不懂”,并以此为由被阻止参与一些话题。为中国经济贡献了整个职业生涯的德国人满六十五岁时无法延续工作签证,因此不得不离开自己几十年的家,定居在新加坡。这些真实经历都在告诉你,可以来这里学习、工作、生活,但你不是,也可能永远都不会是“自己人”。而我离开罗马到中国已经有三年了。我在北京几乎没有什么意大利朋友。回老家的时候,高中同学说我讲的是中式意大利语,带音调的。发语音给我妈时,我经常停顿下来,想不起来词,最后说的是有中文翻译腔的语句。可以说,不是意大利人,也不是中国人——我被夹在中间的一处灰色地带,似乎摸不清自己是谁了。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5 回复
10赞
2024-07-14 19:27:41

—— 引自章节:坐后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