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宅兹中国”,语出《何尊铭》。“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这一国宝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刻有长达122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王城的重要历史事件。全文如下:“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达文王,肆文王受兹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牧民。”宅,居住的意思。
“中国”这个名词,是每一个中国人所熟知习用的,但是真正问起这个名词的含义,相信很?人都不容易表述清楚。而随着对“中国”这个名词的思考,便会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谁是东方?何谓“中华”?“中国”意识从什么时候凸显? “汉族”与“中国”有什么关系?如何从历史与现实中界定“中国”?中国会否在亚洲中“消融”……著名学者葛兆光以一个身在“中国”的学人,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寻求如何既恪守中国立场,又超越中国局限,在世界或亚洲的背景中重建有关“中国”的答案。
作者简介:
葛兆光,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宗教史、思想史和文化史。著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中国禅思想史》、《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屈服史圾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西潮又东风:晚清民初思想、宗教与学术十论》等。
自序
绪说 重建关于“中国”的历史论述——从民族国家中拯救历史,还是在历史中理解民族国家?
引言“中国”作为问题与作为问题的“中国”
一 从施坚雅到郝若,贝:“区域研究”引出中国同一性质疑
二 从亚洲出发思考:在亚洲中消融的“中国”
三 某些台湾学者的立场:同心圆理论
四 大汗之国:蒙元与大清帝国对“中国”’历史的挑战
五 后现代历史学:从民族国家拯救什么历史?
六 如何在中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中国?
结语 历史、文化与政治:中国研究的三个向度
【附记一】
【附记二】
第一编 在历史中理解中国
第一章 “中国”意识在宋代的凸显——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一 “中国论”与“正统论”:中国意识的真正凸显
二 实际政治与观念想象的差异:天下、四夷、朝贡、敌国
三 中国:“边界”的浮现
四 民族、国家与文化的观念:反夷教的意识以及确立道统
五 汉族的和中国的,什么是汉族的和中国的?
第二章 山海经、职贡图和旅行记中的异域记忆——利玛窦来华前后中国人关于异域的知识资源及其变化
一 想象和知识的差距:异域的想象
二 建构异域想象的三类资源:旅行记、职贡图和神话传说寓言
三 想象加上想象,故事加上故事:女国、狗国与尸头蛮
四 利玛窦之前的异域想象:来自古典知识和历史记忆
五 利玛窦来华之后:从“天下”到“万国”
……
第二编 交错的亚洲、东亚与中国
第三编 理解亚洲与中国历史的方法
绪论 预流,立场与方法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中国知识人可能也有根深蒂固的天下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这种历史渊源极深的天下主义,可能转化为接受普遍真理和普遍价值的世界主义,引申出价值上的一元主义,把西方“先进”、“文明”和“富强”当做全球普遍追求的路向,从而迅速地认同另一种文化和制度,但也可能延续着鄙夷四裔唯我独尊的民族主义,却引申出通过近代化而富国强兵,从而俯视天下的雄心。在这种历史记忆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尽管有些人对于原为“虾夷”、“倭寇”或“岛夷”的日本,会有权宜的亲和之心,会有热烈的学习之意,但是从根本上却不会有所谓“同文同种”的心底认同。 (查看原文)
夢殊
2赞
2014-12-20 21:25:40
—— 引自第187页
毫无疑问,每个民族都会为自尊和认同书写历史,“为了证明民族伟大,往往要证明历史悠久”,这当然没有问题。可是,关于过去的叙述只是依赖传说吗?提供过去的记忆只能相信一些神话吗?历史学仅仅是这样的工具吗?历史学家一直宣称历史就像科学,科学的历史学面对过去,应当像聚光灯下操手术刀的医生去挖瘤割疮,却不应当充满爱恨情仇去编造故事,在建构认同和追求真实之间,在国家需要与历史事实之间,历史学家究竟该何去何从呢?在那个时代,他们没有选择,津田左右吉的命运说明,学术常常被政治绑架,历史叙述有时就像事后有意放在现场的证据。 (查看原文)
夢殊
2赞
2014-12-22 00:44:51
—— 引自第2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