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西周的通史,甚至也不是西周晚期的通史,而是对西周灭亡这一历史事件的实证性研究。
作者通过探讨西周国家的衰弱和灭亡这一特定的持续历史和地理过程中,地理条件及其政治性建构之间的复杂关系,综合运用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联系地表形态的特征,分析和说明了西周的政治体系是如何并且为何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从而最终导致了西周国家的解体和王畿的崩溃。
作者简介:
李峰,1983年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198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硕士,之后从事丰镐遗址的发掘。1990年进入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攻读博士,1992年赴美国,2000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化系副教授。
作者长期从事西周时期考古和历史,特别是西周金文的研究,为西方中国早期研究的重要学者,创办哥伦比亚大学早期中国讲座,著有中、日、英文论文数十篇。另著《西周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剑桥大学出版社2008年将刊。
绪论
第一章 西周国家的基础:建构政治空间
第一节 周人的本土及其毗邻地区
第二节 西周国家的东方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汾河谷地
小结
第二章 混乱与衰落: 西周国家的政治危机
第一节 政治混乱的出现和西周衰落
第二节 结构性冲突和政治对抗的起因
第三节 贵族力量与王权的对抗
第四节 西周王权的最后一次振兴:宣王中兴
小结
第三章 门前的敌人:狁之战与西北边境
第一节 周与狁战争的历史
第二节 确定周人与狁之战的地理
第三节 空间危机和周王朝的西北边疆
小结
第四章 西周的灭亡:党派之争与空间的崩溃
第一节 观点和学说
第二节 西周灭亡的新发现
第三节 西周灭亡的地理考订
小结
第五章 东迁:周的重构
第一节 周室在东部的重新安置
第二节 贵族宗族的迁徙
第三节 秦的崛起与向周心脏地带的迁移
小结
第六章 西周的遗赠
第一节 留给帝国的经验
第二节 共同的西周经历
第三节 地域性文化的背景
结语
附录一 边缘地区: 西周国家的最大地理范围
第一节 周的“远东”地区
第二节 周在南方
第三节 周在北方
小结
附录二 犬戎和狁之间的关系
附录三 《竹书纪年》和周幽王的年代问题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第一次是文王伐黎,黎在今长治附近,沁水的支流丹水流域上游。第二次是翌年对沁水下游地区的沁阳附近邘国发动军事征伐。” ——————–作者P67材料应该来源于周本纪 (查看原文)
子服氏
2 回复
1赞
2017-12-07 21:03:02
—— 引自第67页
论著和考古报告
(中文)
A
艾延丁:《申国之谜之我见》,《中原文物》1987年第3期,第107-111页。
安维峻:《甘肃省新通志》,兰州:1909年。
B
白光琦:《秦公壶应为东周初期器》,《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4期,第71页。
《宝鸡[插图]国墓地》(卢连成、胡智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北京考古四十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
C
蔡运章:《论虢仲其人》,《华夏考古》1994年第2期,第86-89页。
蔡运章:《虢文公墓考》,《华夏考古》1994年第3期,第42-45、94页。
岑仲勉:《中外史地考证》,香港:太平出版社,1966年。
柴小明:《华北地区西周陶器初论》,载《燕文化研究论文集》,陈光编,第105-11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常兴照、程磊:《试论莱阳前河前墓地及有铭陶盉》,《北方文物》1990年第1期,第20-25页。
《长安张家坡西周铜器群》(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文物出版社,1965年。
晁福村:《论平王东迁》,《历史研究》1991年第6期,第8-23页。
陈邦怀:《曹伯狄簋考释》,《文物》1980年第5期,第27、67页。
陈昌远:《古邢国始封地望考辩》,《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3期,第235-242页。
陈昌远:《许国始封地望及其迁徙的历史地理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4期,第41-54页。
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裛露轩,1813年。
陈公柔:《记几父壶柞钟及其同出的铜器》,《考古》1962年第2期,第88-101页。
陈公柔:《西周金文中的新邑成周与王城》,载《庆祝苏秉琦先生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第386-397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陈怀荃:《大夏与大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1期,第95-105页。
陈奂:《诗毛氏… (查看原文)
恨嫁少女獨孤冰
2021-03-16 21:20:37
—— 引自章节:参考文献......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