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在巴蜀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三国时蜀汉政权的兴衰脉络为主线,以流畅的笔触激活那段历史,在一个生动的历史流程里,凸显出那些人与事的意义,在一部断代史的著述里照应“通古今之变”的史学追求。

本书内在的骨架是一种回环式的梳理:从蜀汉集团的政治论述中厘清其政治定位,以政治定位为参照衡量其政策策略的取舍,以蜀汉集团的兴衰脉络检点其主要政策策略的得失,再以这种成败与得失的比照回溯其政治定位。最后归结到:政治定位如何影响一个政治集团的兴衰。

藉此视角,通过对蜀汉兴亡过程的完整领略——刘备的崛起及其局限、诸葛亮在局限中的努力、蜀汉国策的调整及蜀政的衰败——冀能对政治变迁的内在逻辑有所体悟。

本书在一些富有争议性的问题上——诸如衣带诏的真伪、《隆中对》的评价、永安托孤到底托了什么、襄阳之战的三方博弈、刘备夷陵之战失败的战略与战术原因、联盟的政治问题、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检讨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一段老生常谈的历史里,领略全然不同的风景,这是本书最殷切的期许。

作者简介:

饶胜文(1969-),湖北孝感人,1999年毕业于北师大历史系,现执教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学院。从事军事历史、军事地理及战略思想文化研究。读史论史,自溺于一种“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的趣味与情怀,留意兴亡大略,潜心治乱兴衰。所著《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一书曾获第五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

楔子
第一章 早期的刘备
第二章 《隆中对》的得失
第三章 第一次荆州风云
第四章 联盟的新阶段
第五章 刘备取益州
第六章 借荆州的是与非
第七章 刘备称汉中王
第八章 第二次荆州风云
第九章 刘备称帝
第十章 夷陵之战
第十一章 永安托孤
第十二章 蜀汉的内外危机
第十三章 诸葛亮主政
第十四章 联盟的政治问题
第十五章 诸葛亮北伐(政治)
第十六章 诸葛亮北伐(军事)
第十七章 蜀政的衰落
第十八章 蜀汉的灭亡
余论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复兴一个汉献帝所代表的汉室几乎不可能,复兴一个刘备本人所代表的汉室又不能公开言说,于是,《隆中对》里便只好笼统地说“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毋宁说,在隆中对策时,诸葛亮搁置了究竟是要复兴一个由谁代表的汉室的问题。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诸葛亮表达出来的这套规划里,最高政治目标是模糊的。
最高政治目标的模糊,必然会影响政治路线的模糊。避开了究竟是要复兴一个由谁代表的汉室的问题,也就避开了刘备与许昌汉廷的政治关系;避开了刘备与许昌汉廷的政治关系,那么,一系列的政治关系一譬如,刘备与曹操、与孙权、与原荆益二州集团的政治关系,以及他们与许昌汉廷的政治关系一便都无从明定。这等于是撇开了东汉王朝的政治框架。撇开了东汉王朝的政治框架,那么,对于如何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相抗衡,如何把握与孙权联盟的政治关系,如何取得荆益二州从而实现“跨有荆益”的阶段性目标,就无从确定一个恰当的政治指导。
于是,我们看到,刘备向诸葛亮提出问题时,他仍立足于东汉王朝既有的政治框架之内,他的表述里,充满了善恶与忠奸的价值评判;而诸葛亮在对策时,无论是分析问题,还是提出主张,都基本上撇开了东汉王朝既有的政治框架,也基本上没有善恶与忠奸的价值评判。 (查看原文)

韧勉
7赞
2023-03-04 16:34:19

—— 引自章节:第二章 《隆中对》的得失

建安十三年是历史演进的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成于几个当事人在历史中的转身。

经由“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利用汉室残余的政治框架,为自己奠定了大半个天下的基业。现在,他要卸下汉室残余的外壳,破茧而出,缔造新的帝业。定鼎天下的关键,系于荆州。

在江东,从孙策到孙权,从张纮到张昭,匡复汉室的“桓文之业”的路线帮孙氏兄弟奠定了整个江东的基业。现在,由周瑜、鲁肃所酝酿的成就江东帝业的主张,取代了张昭等人秉持的“桓文之业”的路线。周瑜和鲁肃推动江东雄心勃勃地追求一种全新的帝业。冲出江东一隅之局的关键,亦系于荆州。

在曹操和孙权都着手卸下汉室之时。刘备开始高举起复兴汉室的旗帜。他夹在曹操和孙权之间,从二人的碰撞的夹缝中闪身而出。只是,在汉献帝所代表的汉室外壳下,包裹着一个由刘备本人所代表的汉室复兴的雄心。

因此,以赤壁之战为高潮的第一次荆州风云,乃是三种完全不同的帝业追求在荆州这个舞台上发生碰撞。赤壁之战后,在荆州即已形成一个具体而微的三足鼎立。三者相互撕扯,大一统帝国的浑圆结果遂告破裂。历史朝着分裂的方向演变。 (查看原文)

汗青堂
4赞
2023-03-16 10:09:08

—— 引自章节:第三章 第一次荆州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