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内容推荐

关于民国最完整、最系统的海外图文报道史料

沈弘教授十年整理、翻译,原貌呈现《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

近3000张珍贵照片 100万文字 特约记者现场报道

记录军阀政治、社会事件、百姓生活、民风民俗,以及艰苦的抗日战争

西方视角,他人眼睛,历史定格,呈现不一样的记忆

马勇、雷颐、余世存、解玺璋等学者作序推荐

媒体评论

民国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时代,民国又是政治故事格外多的时代。打捞民国历史碎片,最大限度聚集外围史料,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民国历史拼图必将随着更多史料的呈现而日趋清晰。沈弘教授所做的工作,究其本质,就是打捞历史碎片,为重构历史记忆添砖加瓦。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马勇

《<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1949》,正是外来者的新奇目光,把近现代中国的许多方面“定格”下来,使“往事”并未如烟随时光消逝。鲜活的历史图片,重新建立了“过去”与“现在”、“他者”与“我”之间的对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雷颐

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的新闻,早已成为历史,而当时的报道,则成为历史叙事的一部分。尤其当这些叙事来自另一种眼光,另一副笔墨的时候,其历史史料的补充价值就凸显出来了。读一读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记录和看法,也许会弥补我们的先天不足,补充被我们有意无意中忽略或遗忘的内容。事实上,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恰恰是由若干不同的面相构成的。

——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 解玺璋

我相信,他人的眼睛造成的陌生感仍是这部书的魅力之一。尽管我们多少自以为熟悉民国,熟悉现代史,但这自家的历史一经他人讲述,就让我们看到了差异,看到了我们不曾关照的地方。……借用外人的眼睛,我们从熟悉中会收获更深刻的东西,从差异化中会收获更丰富全面的东西。

——《非常道》作者,诗人、学者 余世存

作者简介:

沈弘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遍访哈佛、芝加哥、伦敦等地图书馆,搜集了大量国内外难得一见的珍贵图文资料,整理、编译有关中国的报道和记录。目前承担教育部重点攻关项目“外国收藏16—20世纪来华传教士档案整理与研究”、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项目“外国人眼中的浙江与浙江人”。

出版作品有《晚清映像》《中国长城》《老照片中的大清王府》等,近年精心编译“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已经出版了《<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1949》等。

原文摘录:

由于人们从战区逃难到了大后方,重庆从和平时期的20万人口一下子就增加到了至少70万人口。通过张贴其他城市遭受轰炸可怕场面的宣传画和强制执行,中国当局力图将重庆成立的流动人口迁移到乡村地区。但是这样做违背了中国人的心理和一种高度发达的群居本能。这些“下江人”(来自长江下游的人)拒绝离开城市,因为在经历了艰难的千里跋涉,逃难来到了这个他们以为可以获得安全的地区,他们的忍耐力和财力都已达到了临界线。本地人更是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业和行当。对于他们来说,轰炸是一种不可知的恐惧。这场持续了22个月的战争已经证明,中国人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放弃自己家的炉灶。 (查看原文)

OrangeCLK
1赞
2017-11-03 15:49:50

—— 引自第17页

在重庆,以及自由中国的任何一个其他城市,交通警察和宪兵们就是在炸弹落下来的时候也会坚守岗位。 (查看原文)

OrangeCLK
2017-11-03 15:57:50

—— 引自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