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史》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中国近代史》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作者简介:

蒋廷黻(1895.12.7-1965.10.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湖南邵阳(今邵东)人,1911年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第一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5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1935年受到蒋介石的赏识,弃学从政,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1945年被任命为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61年任台湾驻美“大使”兼“驻联合国代表”;被誉为国民党官员中“最知外交的人”;1965年10月9日在纽约去世,享年70岁。

上篇中国近代史
总论
第一章剿夷与抚夷
第一节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第二节英国人作鸦片买卖
第三节东西对打
第四节民族丧失20年的光阴
第五节不平等条约开始
第六节剿夷派又抬头
第七节剿夷派崩溃
第二章洪秀全与曾国藩
第一节旧社会走循环套
第二节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第三节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第四节洪秀全失败
第三章自强及其失败
第一节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第二节步步向前进
第三节前进遇着阻碍
第四节士大夫轻举妄动
第五节中日初次决战
第四章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第一节李鸿章引狼入室
第二节康有为辅助光绪变法
第三节顽固势力总动员
第四节孙总理提民族复兴方案
第五节民族扫除复兴的障碍
第六节军阀割据十五年
第七节贯彻总理的遗教
下篇中国近代史附录
蒋廷黻这个人
一、农家小子蜕变成的洋博士
二、一个影响巨大的新潮史学家
三、创办《独立评论》与弃学从政
琦善与鸦片战争
导论
一、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军事关系
二、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外交关系
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
小引
一、俄国的远东发展
二、中俄初次在东北的冲突
三、尼布楚交涉
四、东北一百五十年的安宁
五、俄国假道出师与胁诱割地
六、俄国友谊之代价
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
一、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
二、欧洲人的蚕食
三、葡萄牙设法通商
四、国外殖民势力更替
五、康熙的外交
六、外交策略不进反退
七、马戛尔尼来华
八、英国输入鸦片
九、鸦片战争前后
十、“抚夷”的难题
十一、“剿夷”外交的代价
十二、俄国侵吞国土
十三、自强运动的兴起与失败
十四、尾言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第一节 李鸿章引狼入室
  甲午战争未起以前及既起以后,李鸿章用各种外交方法,想得西洋各国的援助,但都失败了。国际的关系不比私人间的关系,是不讲理,不论情的。国家都是自私自利的,利害相同就结合为友,为联盟;利害冲突就成为对敌。 各国的外交家都是精于打算盘的。西洋各国原想在远东大大的发展,但在甲午以前,没有积极推动,一则因为他们忙于瓜分非洲;二则因为他们互相牵制,各不相下;三则因为在远东尚有中国与日本两个独立国家,具有相当的抵抗能力。在中、日战争进行的时候,李鸿章虽千方百计的请求他们的援助, 他们总是抱隔岸观火的态度,严守中立。他们觉得中国愈败,愈需要他们的 援助,而且愈愿意出代价。同时他们又觉得日本虽打胜仗,战争总要削减日 本的力量。在西洋人的眼光里,中、日战争无论谁败,实是两败俱伤的,他 们反可坐收渔人之利,所以他们不援助我们于未败之前。
  等到《马关条约》一签字,俄、德、法三国就联合起来强迫日本退还辽 东半岛,包括旅顺、大连在内。主动是俄国,德、法不过附和。当时俄国财 政部长威特(Witte)正赶修西比利亚铁路,他发现东边的一段,如绕黑龙江的北岸,路线太长,工程太困难;如横过我们的东三省,路线可缩短,工程 也容易的多。同时海参崴太偏北,冬季结冰,不便航行。如果俄国能得大连、旅顺,俄国在远东就能有完善的军港和商港。完成西比利亚铁路及得一个不冰冻的海口,这是威特想要乘机而达到的目的。法国当时联俄以对德,俄要法帮忙,法不敢拒绝,何况法国也有野心想乘机向远东发展呢?德国的算盘 打得更精,他想附和俄国,一则可以使俄国知道德国是俄国的朋友,俄国不必联络法国;二则俄国如向远东发展,在欧洲不会多事,德国正好顺风推舟;三则德国也可以向我们索取援助的代价。这是三国干涉《马关条约》实在的 动机。
俄、德、法三国的作法是十分冠冕堂皇的。《马关条约》发表以后,他们就向我们表示同情,说条… (查看原文)

竹兰打水patric
3 回复
7赞
2012-04-28 22:05:28

—— 引自第95页

曾国藩要救清朝是很自然的,可原谅的。第一,中国的旧礼教既是他的立场,而且士大夫阶级是他的凭依,他不能不忠君。第二,他想清廷经过大患难之后,必能有相当觉悟。事实上同治初年的北京,因为有恭亲王及文祥二人主政,似乎景象一新,颇能有为。所以嘉、道、咸三代虽是多难的时代,同治年间的清朝确有中兴的气象。第三,他怕满清的灭亡要引起长期的内乱。他是深知中国历史的,我国几千年来,每次换过朝代,总要经过长期的割据和内乱,然后天下得统一和和平。在闭关自守,无人干涉的时代,内战虽给人民无穷的痛苦,尚不至于亡国。到了十九世纪,有帝国主义者环绕着,长期的内乱就能引起亡国之祸,曾国藩所以要维持满清,最大的理由在此。 (查看原文)

邮差
3 回复
7赞
2013-04-10 11:47:51

—— 引自第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