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史上写透王阳明传奇人生与心学智慧的标杆作品,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王阳明研究第一人周月亮数十载学术成果。本书无论是从王阳明生平史料的广泛性与真实性、对心学研究的精深程度,还是写作的严谨程度上都比其他版本更胜一筹。
本书凝聚了作者批阅数十载、增删数次的心血。在汲取中外王学研究的基础上,用通俗而不失品味、严谨且不失趣味的语言,将王阳明从凡人到圣人并创立心学的传奇人生娓娓道来,并从王阳明的诗文中探寻其真实内心,解开了王阳明诸多不为人所知的生平细节和思想谜题。
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有很大的帮助。把这种思想文化,变成一种内在的动力源泉,变成我们的自身的营养,以古代圣贤为榜样,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正心诚意,抵达良知。
作者简介:
周月亮,国内王阳明研究第一人,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品主要有《近世文学论稿》、《水浒兵法》、《〈儒林外史〉与中国文化》、《历代大儒传》、《孔学儒术》、《王阳明传》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研究生时开始学习阳明心学,九十年代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王阳明传记。多年来,一直研究王阳明及其心学的影响,曾出版《大儒王阳明》等多部具有重大反响的作品,在“三峡大讲堂:历史文化系列”开设王阳明及其心学专讲,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是国内活学活用王阳明心学智慧的开拓者、传播者和实践者,深深影响了一大批王阳明后续研究专家和作家。
导读 修心炼胆吐光芒(○○六)
小引 缀着驼铃的鞋(○○九)
第一回 姚江夜航船( ○一一)
夜之光(○一二)
夜中正是用功时(○一五)
超拔的家风(○一六)
古越姚江(○一九)
启蒙大师(○二四)
第二回 内圣外王起脚处(○二七)
亲佛近道学养生(○二八)
侠客梦(○三二)
圣人必可学而至(○三三)
纸上谈兵(○三七)
第三回 英雄心性奴才命(○四一)
八股文中的心学端倪(○四二)
跨界发声(○四三)
不做空头文学家(○四五)
刑部里的名士(○四八)
筑室阳明洞(○五二)
宰相经(○五三)
师友之道(○五六)
第四回 北风送南雁 有情觉悟难 (○五九)
流氓(○六○)
大墙国子监:习忍达无所伤(○六二)
追杀造神话(○六六)
情牵返尘寰(○七○)
第五回 临崖一跳悟心宗(○七七)
若转不得虽活犹死(○七八)
撒手悬崖自肯承当(○八○)
阳明学诞生(○八二)
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八六)
生活艺术化(○八八)
太极功夫(○九○)
第六回 以行求知身心好(○九三)
坐起咏歌俱实学(○九四)
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功夫(○九九)
易知则有亲 易从则有功(一○四)
以《易》终吾身(一○七)
为学着力处在出感觉(一○九)
建立新感性的意术(一一二)
第七回 圣学即心学(一一五)
毫厘须遣认教真(一一六)
静生明(一一八)
政事皆学问(一二一)
破蔽解缠 实处用功(一二五)
打通朱陆 合和而三(一二八)
或语或默 无我方能自得(一三二)
心外无善(一三四)
第八回 正意功夫《传习录》(一三七)
《传习录》的第一篇导读(一三八)
心即理(一四二)
意识形态纯洁法(一四五)
主一提住心(一四八)
立志如种树(一五二)
心体虚灵不昧(一五六)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一五九)
未发之中(一六二)
悔悟是去病的药(一六八)
不动于气 不着意思(一七一)
动静一机 体用一源(一七四)
第九回 文人用兵的意术(一七九)
踏上征途(一八○)
连续出其不意(一八二)
百战自知非旧学(一八五)
制度养育心中贼(一八七)
像情书的檄文(一八九)
上善若水(一九二)
真诚的权术(一九四)
学用一体(一九七)
大学中的小(一九八)
教典问世(二○一)
第十回 智的直觉(二○五)
宁王起事(二○六)
行间用诈(二○七)
不动心才能神机运变(二○九)
心法气机(二一○)
这边讲学 那边宁王被擒(二一一)
圣贤功夫 俗世智慧(二一三)
江山如戏院(二一五)
忠而被谤最窝囊(二一六)
心血凝冰六月寒(二一九)
我仍爱山亦恋官(二二一)
两个真学做圣人的学生(二二五)
第十一回 功夫不能断 良知成良能(二三一)
致良知工夫的诀窍(二三二)
本体要虚 功夫要实(二三六)
良知应世:两难而两可(二三八)
念头功夫 心地法门(二四二)
诗意地栖居 圣学艺术化(二四七)
文火炼现量(二五○)
夜航灯塔(二五三)
几则“语案”(二五七)
第十二回 煮沙为盐 此心光明(二六三)
曲成万物(二六四)
天泉证道(二六六)
权道合一(二七○)
重建伦理合理的社会(二七四)
兵声寒带暮江雄(二七五)
镜里觅头(二七九)
书院传心灯(二八二)
良知化成息壤(二八六)
画外音
王阳明:那边会了,却来这边行履(二九一)
心学关键词(二九七)
附录
传主年表(三一二)
简述阳明学在东亚的影响(三一五)
参考文献(三二二)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古之仕者,将以行其道;今之仕者,将以利其身。将以行其道,故能不以险夷得丧动其心,而唯道之行为休戚。利其身,故怀土偷安,见利而趋,见难而惧。非古今之性尔殊也,其所以养于平日者之不同,而观夫天下者之达与不达耳。《送黄敬夫先生佥宪广西序》
“予谓惟天下之事,其得之也不难,则其失之也必易;其积之也不久,则其发之也必不宏。”——《……封知州序》
“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这是王自己内心的两极,外王欲求对于书生来说就是当宰相,内圣的楷模是颜回。王的答卷也见心学路数:“求古人之志者,必将先自求其志,而后能辨其出处之是非。论古人之学者,必先自论其学,而后能识其造诣之深浅。”
“而后吾之志益坚,毅然若不可遏,则予之资于甘泉多矣。”(《别甘泉序》)
愿言无诡随,努力从前哲!
逮其后世,功利之说日浸以甚,不复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圣贤之学。 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吾为此惧,揭知行合一之说,订致知格物之谬,思有以正人心息邪说,以求明先圣之学。——《书林司训卷》
“无为气所役,无为物所疑。” “生人不努力,草木同衰残。”
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闲;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贞天下之大节。——论《志士仁人》
圣人之学,以无为本,而勇以成之。
他用程明道的话勉励同志们:“宁学圣人而不至,不以一善而成名。”
他跟学生说:圣人不是不要功业气节,只是依循着天理,该讲究功业时就得讲究。循着天理便是道,便不叫功业气节了。他的言外之意是说他现在争个公道,是符合天理的。也的确是符合天理的。若不争便是假道学了。 (查看原文)
Azeril
3赞
2012-11-14 00:41:38
—— 引自章节:全书
阳明为什么那么反对宋儒尤其是朱子的注疏辞章之学标价为”支离”,原因在于所谓”支离”就是把只能内在的体验意会的”道”变成了即使没有体会也能言之有理的”学”。这相当于,把诗变成了诗歌作法;把伦理变成了伦理学;把宗教体验变成了宗教研究,把人生智慧变成了学院派的学术研究。更不雅的说,是把微妙的运用着全副知觉感受的爱情变成了婚姻文书,结婚指南一类的教科书。用大字眼说,这样做,实质上是使圣人之道的中心或本源性的意义被”支离”了,瓦解了,一切都变成了”话语”。既然变成了话语,也就可以变成语言游戏,嘴里不说心里话的形式主义的语言操作。这种做法使”圣经”普及以致于出现了成熟的举业”教会”,而事实上圣学的精义已经消亡。孔孟复出反而考不了这种”经义””制义””时义”时文”,就是滑稽而严酷的证据。
王说:”试举看。”
爱说:”如今人已知父当孝,兄当悌矣,乃不能孝悌,知与行分明是两件事。”
王说:”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的。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人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给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夫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赞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能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又比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查看原文)
Azeril
3赞
2012-11-14 00:41:38
—— 引自章节: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