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哈佛大学出版社“镇社之宝”哈佛中国史丛书第六卷!
★作者罗威廉为当今美国最有影响的汉学家,也是西方学界研究清史的第一人,他在国内出版的《红雨》《汉口》等作品在读者心目中已成经典佳作;★抛弃清朝乃衰落之朝代的传统观点,高度肯定“大清”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颠覆学界和读者认知!
★本书堪称数十年来海外清史研究最重要的通俗佳作,为研究清史及中国近现史者所必读。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末卷。本书抛弃了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斐然而必须完整视之的重要断代,以深入展现中国近代历史自身演变的特质。作者罗威廉教授是驰名国际的清史专家,他同时融合了新清史、社会史、内亚史、东亚史以及比较世界历史的眼光,对于清代历史各重要阶段的起源、发展及特性,做出了完整而深刻的诠释。本书堪称数十年来海外清史研究最重要的通俗佳作。
作者简介:
罗威廉(William T. Rowe),1947年生,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汉学家之一。他同时也是《晚期中华帝国》(Late Imperial China)杂志主编、《近代中国》(Modern China)和《城市史杂志》(Journal of Urban History)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东亚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史。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第6卷《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以及《红雨:一个中国县城七个世纪的暴力史》、《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共同体(1796—1895)》等。
——
译者简介
李仁渊,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研究博士。现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社会与文化史。著有《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以报刊出版为中心的讨论》等。
张远,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现为德明财经科技大学通识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清朝至近代的性别与通俗文化,着有《近代平津沪的城市京剧女演员1900-1937》《清中期北京梨园花谱中的性别特质想象》等。
推荐序/葛兆光
中文版总序/卜正民
导言
——
第1章征服
组织征服
异族统治
王朝巩固
协调适应
——
第2章治理
政治体制
行政创新与中央集权
钱财与人才
地方治理
清代国家的管理能力
清代对地方治理制度的讨论
——
第3章盛清
帝国扩张
盛清文化
警 讯
——
第4章社会
人口增长与转变
土地与劳工、贱民与奴隶
族 群
女与男
清代士绅
家庭与亲属
慈善活动
——
第5章商业
经营革新与都市化
贸易的进行
朝贡贸易
在中国的外国人
广州体系
——
第6章危机
长期变迁
循环衰落
内部叛乱
经济萧条
改革思想与经世之学复兴
改革方案及政策
西方的冲击
——
第7章叛乱
盗 匪
“秘密会社”
“白莲教乱”(1796— 1805)
太平天国(1850— 1864)
第二次鸦片战争
历经太平天国幸存的大清帝国
——
第8章中兴
四种同治中兴的观点
帝国的复兴
早期工业化
自强运动失败了吗?
对外关系的恶化
日本的挑战
——
第9章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在世纪末中国的发展
中国对帝国主义的回应(1895— 1900)
排外主义
个人政治
地方政治
——
第10章革命
朝廷为中心的改革
对于1911 年革命的西方观点
学 生
职业革命家
改革派精英
帝国的终结
——
结语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1722年康熙辞世后,雍正以父亲的个人宿仇取得主控权,透过停战协议或贸易来评定蒙古各部。但1750年代末期另一回合的公开叛乱,让表面上宽宏大量的乾隆皇帝,对人数超过50万人的准葛尔残部展开灭族战争。准葛尔族被成功歼灭,清扫一空的草原很快被重新移入上百万的清帝国属民。
以此次对准葛尔部的胜利为基础,从1757~1759,乾隆占领了从塔里木盆地到准葛尔南部与西部等,这些由突厥、维吾尔与其他穆斯林民族居住的领域。这些战场上的征伐,要比说服那些国内的高级汉族士人接受这些战役要容易得多。士人认为草原上的民族传统上不会对中国本土造成威胁,故没有必要占领这些大草原。备受信任的大学时刘统勳、长期在西北担任督抚的陈宏谋,以及其他官员,一个接一个地进言反对此计划,且在1760年会试中留下有志一同的答案,微妙地谴责这些战事徒劳无功,是帝国妄自尊大的浪费表现。乾隆漠视这些批评,并在1768年宣布把先前并入版图的区域名为“新疆”。他透过此举将帝国扩展至现今中国主张的广大领土,同时留给继承者一个挥之不去的族群冲突问题。
虽然乾隆不理会大臣反对出兵的劝告,但他热切地试图说明新疆值得占领,以冲淡他们的批评。乾隆从未成功,保有这片领土在清朝统治期间一直都是财政上的负担。理论上能自给自足的屯田制移植到新疆后,却一点也无法维持自给自足,还须要持续地从中国内地进口米粮。开发新银矿、建立牡马地、由国家提供种子与工具、半征召的农民移垦区(并搭配初期免税的措施),以及选择性地对汉族商人开通贸易路线,种种作为都有所帮助,但都不足以支应不断上升的军事与行政花费。对新疆最成功的运用使将之作为流放之地。一项数据推估1758~1820年间帝国的总督有10%曾被贬谪到此,同样也流放了相当大量的地方官员与成千上万的一般罪犯。
p98
在1750~1760年代清朝征服新疆之后,乾隆展开对新疆的农业殖民政策,部分是为了保证驻扎此地…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 回复
2赞
2015-07-17 18:04:12
—— 引自第78页
中国民族主义史学写作始于1910年代晚期的五四运动,基本上将清代中国描写为西方国家以及后来的日本等日益炙盛之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受害者。在这样的史学传统之下,自然有很好的理由接受如此的形象。但此种刻画所掩饰的是,清朝自己也参与了帝国主义的竞赛,而且至少字啊18世纪末之前非常成功。在西方,历史学者已不再将中国描写成受害者、或一个特例,而是众多在大致上相同时期之欧亚大陆星期的数个近代早期帝国之一,包括蒙兀儿帝国、莫斯科罗曼诺夫王朝、鄂图曼帝国与大英帝国等等。现在让我们注意的并非帝国间的差异,而是其帝国野心的共同特征:在广大范围内施行集权管理的能力、精心经营的多元族群共存与超越国族边界,以及同样重要的、侵略性的空间扩张。
在清朝的前一百五十年,领土较明帝国增加了一倍多,并大部分遗留给20世纪的后继者,被视为今日中国的疆域。对众多参与领域扩张的清代士兵、政治人物和思想家来说,与此征服行动相连结的,是和欧洲经验并非全然不同的“文明使命”。在中国自身历史中的一些特殊产物,如父系从夫居的家庭制度、财产诸子均分制、乱伦禁忌、婚丧礼俗、定居农业、土地产权登记制度与户籍制度,以及对中文的读写等等,被积极地移植到边疆或殖民的地域,而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的典范。如同他们的子民,若这些概念对王朝有用的话,清朝统治者亦汲而取之。但多半时候,清代的扩张动机却很不相同:其利用了内亚历史使命的信念、不同族群对帝国安全的需求,以及有时个别君主的好大喜功。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赞
2015-07-17 17:10:30
—— 引自第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