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面对大宋王朝的重重危机,新即位的年轻皇帝宋神宗打算革除弊政,重振国威。他需要一场革新,更需要一个帮手。才华横溢的王安石登上了变法舞台,他网罗改革派人才,成立推动变法的相关机构,一系列新法迅速展开。不料改革愿望虽好,执行起来却弊端不断。反对派群起而攻,王安石两度罢相,坚决要求守护祖宗家法的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理智的苏东坡新旧两边都不讨好,几乎因“乌台诗案”而丧命。一群聪明正直的政治家,最终却让变法沦为一场拉锯混战,大宋王朝的命运也因此被改变。

学者易中天,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以优美诗意的语言、独特创新的全球视角,将用五年时间写作六部共三十二卷巨著《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先秦》,第二部《秦汉魏晋南北朝》,第三部《隋唐》,第四部《宋元》,第五部《明清》,第六部《近现代》,现已出版前十八卷。

跟随《易中天中华史》,我们将进行一场历史寻根之旅,体验夏的质朴、商的绚烂、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四海为家八方来朝,品味宋的纤细、元的空灵,直至明的世俗,清的官腔。由此解开诸多历史的疑惑:夏商周是王朝吗?先秦诸子都是谁?魏晋风度长什么样?盛唐之音你听见过吗?当旅程结束时,我们或将明白:什么是中华根、中华梦、中华魂。

【编辑推荐】

王安石变法是影响北宋王朝,甚至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一件大事。事件的核心人物,宋神宗、王安石、司马光等,都是既聪明又正直的政治家,人品无可挑剔,执政的出发点也是为国为民。革除旧政还是维护祖宗家法,推倒重来还是尽废新法。声势浩大的变法最终却沦为一场拉锯混战,变什么法?法怎么变?为什么新旧两派对立如此激烈?这场拉锯战又对大宋的命运产生了哪些影响?解答这些疑问,体会那段历史,请阅读《易中天中华史 第十八卷:王安石变法》。

中华民族到了关键的时刻。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历史。审视“世界文明中的中华文明”,找到“中华文明中的共同价值”,明白“未来世界中的责任担当”,也才能看清文明的意志,找到中华的位置。这就是《易中天中华史》的任务。至于结论,也许会有,也许没有。但即便没有,探寻和反思本身,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而且充满乐趣的事情,诸位难道没有兴趣吗?

作者简介:

易中天

1947年生于长沙,曾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在易中天看来,《二十四史》基本上是“帝王家谱”,《资治通鉴》则是可供统治者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正因为如此,他认为汗牛充栋的各类中华史,大多没有全球视野和现代史观,因此他将在直觉、逻辑和证据的基础上,书写人们“不知道和想知道”的历史。

已出版作品:《易中天文集》(1-16卷),《易中天中华史》(1-18卷)。

第一章 箭在弦上
短命的改革
变法迫在眉睫
韩琦罢相
司马光待命
王安石进京
不二人选
方案看来不错
第二章 一意孤行
失败的开端
风满御史台
国家体改委
司马光出走
化友为敌
积怨爆发
王安石罢相
第三章 乾坤逆转
破镜难圆
吕惠卿被诬
邓绾倒台
帝王心思
司马光复辟
了犹未了
第四章 教训所在
苏轼下狱
皇权本是钟摆
改革与道德无关
执政岂能大无畏
目的是个问题
谁主沉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现在,似乎已经可以总结出王安石变法的四大问题:国家主义、政府万能、理想至上、道德唯一。 (查看原文)

肉师傅
1 回复
3赞
2017-05-20 14:26:25

—— 引自章节:谁主沉浮

现在,似乎已经可以总结出王安石变法四大问题:国家主义、政府万能、理想至上、道德唯一。由此造成之最严重后果,则是北宋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好不容易才建设起来的政治文明、商业文明和社会文明不同程度受到冲击,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徽宗的乱政和亡国。事实上,从熙宁变法到靖康之难不过五六十年,顷刻间便山河破碎,可谓惨不忍睹。
这当然是只能从长计议的话题。要说的是,王安石变法四大问题暗含着一种倾向,那就是专制主义,或者走向专制的可能。因为崇尚国家主义,相信政府万能,就难免从集权走向专制。尽管在熙宁年间,这还只是苗头,这苗头也要到忽必烈他们把两宋文明彻底摧毁之后,才会在朱元璋父子的鲜血浇灌之下长成参天大树。当然,是别人的血。
但,王安石仍然难辞其咎。他的儿子王雾不是扬言要把韩琦和富弼的人头挂在街上吗?自己不也五次三番提醒皇帝尧舜处死了鲧吗?他的保甲法不也像商鞅,散发着法西斯的味道吗?凡此种种,请问离专制主义又有多远呢?
留下的教训,更是惨痛而深刻。毫无疑问,王安石是改革家,他的变法也是改革,而且是必要的改革。这让他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和许多同情,尽管某些同情不但可笑,还很廉价。幸运的是,王安石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以为改革就好,还要看为何改革,为谁
改革,怎样改革。如果没有想清楚这三个问题,那就只能算盲动;如果像王安石那样弄错了答案,更得咽下苦果。
另一个教训便是应该怎样看待理想,看待道德。有理想的人无疑值得尊敬,尤其是同时还有道德。但,如果他掌握了公权力,还要用这公权力来实现理想,就有可能变得恐怖和必须警惕。要知道,道德是用来自律的,道德高尚不等于认识科学决策正确,社会理想的实现更是只能靠全民的共识和践行。一旦动用公权力强制推出,就一定是悲剧。
问题是,以当时的情况,王安石不改革,行吗?改革而不动用公权力,不依靠政府部门,行吗?也不行吧?
这恐怕… (查看原文)

Tinalalala
1赞
2023-03-11 14:43:25

—— 引自章节:谁主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