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全13册)考察了中国从新石器时代到清王朝结束数千年的历史轨迹,充分运用近百年历史学和考古学的丰硕成果,以广泛的社会结构、社会思潮、文学艺术、百姓生活为切入点,将那些被搁置在学术象牙塔的新知识、新方法一一呈现给普通读者。

在系列第3册《从列国到帝国》中,你会看到:

春秋时代自杀行为很普遍,有一种精神,就是认为有很多准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

春秋注重人伦关系,讲究仪式感,而战国更注重国家关系,只剩下利益的博弈;

楚国是商文化与南方本土文化融合而形成的一个异类国度,盛产“狂人”,思想自由不羁;

儒家发展到荀子之后与法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以至于荀子的两个杰出学生竟然都是法家;

墨家是诸子百家中在后世两千多年里一直被忽视的派别,直到清朝考据学兴起才重见天日;

汉朝的成立是谁也没有预料到的事情,那么多贵族竟然围绕在一个普通的亭长身边帮他打天下……

————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全13册),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陆续推出——

第一辑“先秦”,中国文明的奠基,2018年10—12月上市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1:中国是怎么出现的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2:文明的基因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3:从列国到帝国

第二辑“汉唐”,两大帝国的运作,2019年1—4月上市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帝国的昂扬精神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5:危机与考验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大分裂时代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7:新帝国的试验

第三辑“宋元”,中国文化的新活力,2019年5—7月上市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8:新时代的开端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9:分裂与互动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0:世界性帝国

第四辑“明清”,帝国的挑战和变革,2019年8—10月上市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1:光明与黑暗并存的时代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2:帝国的千年变局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3:希望与绝望交杂的时代

————————

【编辑推荐】

新材料,新成果,新写法

讲给普通大众的130堂中国历史课,寻找被忽略的历史逻辑

1.这套中国历史,作者已经在台北完整讲过两次,分别用了5年,影响了两代学子和上班族;作者又用了5年时间整理成文字,讲透几千年中国历史的演进。

这是一套专注“讲透中国历史”的中国通史。寻找被忽略的历史逻辑,拨开层层迷雾,回归中国历史的常识,历史不只是帝王将相和英雄人物,也不只是刀光剑影和王朝更替,还有更多令人惊叹的历史运作逻辑和丰富的细节。

2.这是一套与众不同的中国通史。

我们现在读的中国史,其实多半是50年前的老书,50年来,有无数新的考古发现、新的研究成果,却被束之高阁,我们一点都不知道。

关于中国历史,我们永远缺一套新的通史,把学术界的新成果、新发现,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讲给大家。活在今天,我们要读今天的人,用今天的新视角写的中国历史。

3.一套当代学者讲给今天普通读者的中国历史。

这是一套从史前时代讲到清代结束的通史,它没有吕思勉、翦伯赞、范文澜的中国史那么学术,也没有《明朝那些事儿》《半小时漫画中国史》那么戏说;这套中国史用既正儿八经、又简洁愉悦地方式,讲出了干货满满的新知识、新见解,就像《秦谜》《历史的温度》那样讲述有情感、有思想的历史。

4.这套中国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新”。

作者说,“我会比较强调跟传统说法不一样的部分,而如果传统说法在这一百年中没有被挑战或被推翻,我就不讲了”。它吸收了专家学者的严肃认真,却没有学院的刻板僵硬;它采用了轻松幽默的讲解方法,却不是没有节操的搞笑和插科打诨;它主要不是讲哪一年发生了哪件事,也不是繁琐考证一个新历史知识,而是告诉我们历史演进的脉络,寻找历史运作的逻辑,启发我们新的认知。

 使用新材料,让我们比司马迁更懂先秦,比司马光更懂唐宋。

因为我们看到了连那个时代的人都没看到过的新材料,就像甲骨文、敦煌文献、居延汉简,还有马王堆的帛书。

 广泛吸收新成果,我们发现原来学术的东西还可以这么好玩!

从一百年前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开启的新史学革命,到今天中国大陆、台湾、日本、欧美汉学界的新成果。

 采用新写法,思维清奇、平易近人,从零开始,重新认识。

从头讲述,从零开始,重新认识,思想的厚重感、讲述的故事感,兼容并蓄;不偏不倚,不薄不厚,不深不浅,历史的现场感、破案的畅快感,应有尽有。

作者简介:

杨照,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东亚史硕士,曾为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候选人,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社会人类学。杨照现任台湾诚品讲堂与敏隆讲堂讲师,他的创作包括文学、历史、经典著作导读等多个领域,代表作有《故事照亮未来》《我想遇见你的人生》《迷路的诗》《想乐》《永远的少年》《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寻路青春》《推理之门由此进》《呼吸》等。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
第一讲 春秋的时代精神
01 我们能够掌握的,只是很微小的“历史”- 002
02 对历史的多重理解- 005
03 大陆、台湾和海外不同的历史视野- 008
04 为什么春秋时代有那么多自杀的故事? – 012
05 春秋时代为什么叫“春秋”? – 014
06 春秋“赵氏孤儿”的故事说明什么? – 018
07 《左传》中的两个离奇故事- 021
08 《左传》中的另外两个离奇故事- 024
09 《左传》中的太子和国君故事- 026
10 从先秦典籍看先秦的死亡观念- 030
11 先秦时期的自杀现象- 034
12 活着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活着- 037
———-
第二讲 战国的革新
01 战国从哪里来- 042
02 春秋和战国的差异- 045
03 战国产生了很多新事物- 049
04 铸铁技术的提高- 052
05 铁器和水利推动农业生产,也改变了战争观念- 055
06 商业贸易和城市发展- 059
07 战国的货币- 062
08 商人和地主- 065
09 实用主义者—— 纵横家和法家- 069
10 混乱的终结—— 统一的大帝国- 072
———-
第三讲 战国时期的战争变化与墨家
01 战国的主题当然是“战”- 076
02 统治制度和战争方式都不再一样- 080
03 战争规模和战争动员更庞大- 083
04 墨家学说因战争而诞生- 086
05 墨子的出身并不高贵- 090
06 对历史解释权的争夺- 093
07 墨家的主张非常特立独行- 097
08 《墨子》的行文风格和辩论技巧- 100
09 墨子的思想- 104
10 儒墨之争与墨家在历史上的隐匿- 107
11 同一本书里有两种风格- 110
12 《墨辩》是为了阐述兼爱学说- 113
13 总结:墨家的奇特旅程- 116
———-
第四讲 《楚辞》与独特的楚文化
01 不同时代国的含义不一样- 120
02 春秋到战国“国”的演变- 123
03 楚国的异类心态- 126
04 《楚辞》的特殊性- 129
05 《楚辞》关心人世以外的范畴- 133
06 疯疯癫癫的楚狂人- 138
07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文学作者- 142
08 屈原的经历与个人情感- 145
09 战国时代不同的情感氛围- 148
———-
第五讲 重读《孟子》
01 孟子和墨家的交锋- 152
02 推行主张还需要辩论术- 155
03 孟子的说话风格- 159
04 《孟子》的辩论场景(上)- 162
05 《孟子》的辩论场景(下)- 166
06 孟子的立场和主张- 171
07 性善论与圣人- 173
08 孟子的伦理学- 176
09 孟子重振儒家- 179
———-
第六讲 重读《荀子》
01 荀子的主张- 184
02 荀子对礼的理解与孔孟不同- 188
03 儒家思想的变迁- 191
04 荀子的时代不同于孟子的时代- 195
05 大一统前夕的思想家- 200
06 荀子未成为儒家的典型代表- 203
07 荀子对人的分类和秩序界定- 206
08 从荀子到法家的过渡- 210
———-
第七讲 重读法家
01 法家在诸子中的优势- 216
02 法家都是现实主义者- 219
03 前期法家- 223
04 商鞅变法与新爵制- 227
05 商鞅变法与新土地制度- 230
06 国君与法的关系- 233
07 前期法家思想的特色- 237
08 从出土秦简看秦国的法律执行- 240
09 秦国发达的律令系统- 243
———-
第八讲 秦国的统一与建制
01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248
02 春秋战国时人疲惫不堪- 251
03 天下观念一直存在- 254
04 《礼记》对统一秩序的描绘- 258
05 所有的解决方案都以天下为前提- 262
06 法是一种统一秩序的客观形式- 265
07 儒家、道家和法家对统一的不同见解- 268
08 法家的成功得益于其现实效果- 271
09 秦始皇的永久观念- 274
10 皇帝的特殊性需要制造出来- 277
11 皇权专制的优势和恶果- 280
12 一个早熟的帝国- 283
13 是否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 286
———-
第九讲 秦始皇
01 考古挖掘出来的秦始皇陵- 292
02 兵马俑横空出世- 296
03 秦始皇陵停挖- 300
04 秦始皇对自己的历史定位- 303
05 秦始皇的心态- 307
06 严禁私学,整肃方士- 311
07 书同文- 315
08 统一货币,开驰道,以吏为师- 319
09 严刑峻法- 322
10 秦始皇留下的危局- 326
11 秦帝国的瓦解- 329
———-
第十讲 误打误撞的汉朝创建
01 我们对秦汉之际的了解只有一个资料来源- 334
02 陈胜、吴广起事- 337
03 项梁、项羽叔侄- 340
04 刘邦也见过秦始皇- 343
05 刘邦的身世- 345
06 刘邦的事迹- 348
07 反秦军队的胜利- 352
08 刘邦的优势- 357
09 鸿门宴! – 362
10 楚汉之争- 365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因为秦国的内部斗争,吕不韦垮台了,换上李斯当权。不要小看这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差异。我们能从《吕氏春秋》明白地看出,吕不韦的政治视野是整合式的,包纳性的,但李斯却抱持了近乎绝对的法家立场,要尊法家,取消其他各家意见,封闭法家态度以外的任何异质空间。如果吕不韦没有失势,如果吕不韦在秦统一过程中能掌控更多,他的综合主义路线应该会让秦出现很不一样的政治运作,也让后来的中国历史呈现很不一样的面貌。
宏观地看,两条没有走的路就是两个错失了的机会。也就是说,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出现了皇帝一人专制的帝国系统不是必然的,不应该被视为唯一的可能,更不能被解释为中国文化或中国社会不可改变的命运。所有历史的发展,一定有其偶然机遇,一定存在着现实以外的其他可能性。 (查看原文)

GoTill
1赞
2021-05-03 09:37:45

—— 引自章节:13 是否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 286

韩信是如何进到刘邦的阵营里的呢?依照《史记》的说法,他在军中因连坐法受刑,前面行刑了十三个,韩信是第十四个,面对负责行刑的夏侯婴,韩信倨傲地说:“你们汉王不是想取天下吗?那怎么可以杀像我这样的壮士呢?”和面对漂母时一样,死到临头了,韩信也还是要说大话!
后来韩信又出走,而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个干古流传的故事。韩信回来了,刘邦特别给了他高位,举行了个盛大的典礼封他为大将。升任大将之时,其实韩信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功绩,也没有多少真正带兵打仗的经验。读《史记》对于这场典礼的描述,我们不得不怀疑,刘邦他们与其说是看重韩信的能力,不如说是想借此激励士气。
那很明显是一场刻意安排的大戏。个谁都不认识的小部将,竟然得到刘邦破格任用,给予最尊崇的地位。典礼最关键的场面,是韩信和刘邦的对话,这应该是事先安排好的吧?刘邦问将军何以教我?”韩信以一连串的问句回应:“你比项羽勇敢吗?比项羽强
悍吗?还是比项羽怀柔,比项羽坚毅?”没有,在这些方面刘邦都自认比不上项羽。韩信接着说:“我也认为在这些地方你都不如他。项羽发怒时,千人在他面前都会被震慑得不敢动,然而项羽只信任他自己,无法信任别人,因而他的勇,只是匹夫之勇。项羽对人很有礼貌,有人病了他会表现得很难过并且表示同情,但他是个吝啬的人,部下有成就时,他连给人家一枚印信都舍不得。决定要给出一枚印信,他会将那枚印拿在手里反复摸啊摸,摸到角都磨了。因而项羽对待别人的好,只是‘妇人之’。”
韩信继续说:“项羽虽然称霸天下,使得诸侯臣服于他,但他并不聪明。
项羽第一笨,笨在舍弃关中不居,跑回彭城去;第二笨,他对待诸侯不公平,放任私心、恩怨干预他的決定;第三笨,他没有依照原来说好的和大家一起共推怀王,反而将怀王杀了。你本来就是和项羽相反的人,就应该要有和项羽相反的做法。第一,你该将天下武勇的人都找来,慷慨地委任他们为你卖命打仗,这样就没有打不… (查看原文)

汐时月冷
2020-07-08 09:11:23

—— 引自章节:08 刘邦的优势-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