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历史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十年来历史学研究中的代表性文章,分为 “思考”“评论”“讲谈”三组,围绕历史进程与历史学研究的关键词——人、空间与时间,展开不同层面的探讨。文章涉猎广泛的主题,总体上是以历史上的“人”为中心,将历史看作生命的体现,叙述并分析了历史过程的六个方面:生存—生计—经济、交往—关系—社会、控制—权力—政治、求知—学术—思想、死亡—仪式—宗教、不从(抗拒)—革命或改良—进步等,既有理性的分析,也有感性的个体关怀。

本书也是一位历史学者治学道路的反思:何为历史?谁的历史?历史学是什么?历史可信吗?那已湮没在时间中的“史实”与我们今天的人生有什么关系?三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逐步破除历史学中的迷障。

作者简介:

鲁西奇

男,1965年10月生,江苏东海人。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历史地理与中国古代史研究。出版《区域历史地理: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纯粹的学者——王国维》《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汉中三堰:明清时期汉中地区的堰渠水利与社会变迁》《人群•聚落•地域社会:中古南方史地初探》等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卷 一 思考
人的历史与人的历史学
变幻的空间与空间结构的“解构”
历史中的“时间”与“人”
区域、地方与地域:空间维度下的历史研究
中国历史的南方脉络
中古时代的滨海地域
中国古代乡村聚落形态研究的理路与方法
卷 二 评论
多元、统一的中华帝国是如何可能的?
“画圈圈”与“走出圈圈”
——关于“地域共同体”研究理路的评论与思考
石泉先生的学术创获和治学方法
——《石泉文集》编后感言
《椿庐史地论稿》读后
“小国家”“大地方”:士的地方化与地方社会——《官僚与士绅:两宋江西抚州的精英》评介
化外之区如何步入王朝体系
——读《木材之流动: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市场、权力与社会》
《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协商:中古契约研究》评介
“帝国的边缘”与“边缘的帝国”
——Empire at the Margins: Culture, Ethnicity, and Frontier in Early Modern China读后
卷 三 讲谈
学问须于不疑处有疑
权力的产生、形式及其集中
秦汉帝国的形成及其他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生存、交往、控制与求知,可能是人类最基本的四种欲求,也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出发点:因生存欲求而产生了生计方式,进而形成了经济形态;因交往愿望而产生了关系网络与组织,进而发展为“社会”;因控制而产生权力,由权力的分配与争夺而形成政治、产生国家;因求知欲望而产生了学问,并进而形成系统的知识、技术与思想。这些因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生存需要交往与合作,交往当然以生存为前提;同样,对他人的控制是在交往过程中实现的,交往本身又必然包含着控制与被控制;而求知正是在生存、交往与控制的过程中孕育成形并付诸实现的。 (查看原文)

琵琶鱼
2022-09-03 17:22:05

—— 引自章节:人的历史与人的历史学

死亡了结个人的生命,意味着人生的尽头,围绕它的恐惧和忧虑,便是个人意识形成的关键,它把人从社会与历史中抽离出来,使之强烈关注自己的命运。这是信仰与宗教之个人性的根源或根源之一。死亡的必然性与普遍性则推动了不同文化中诸种正式与非正式仪式的形成,并催生了关于死后或来生世界的集体性想象,这些仪式和想象被用以缓减度过这个人生最大和最后分水岭的焦虑,并最终用于延续因死亡而被打断了的生命及其蕴涵的文化使命。 (查看原文)

琵琶鱼
2022-09-03 17:22:05

—— 引自章节:人的历史与人的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