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未远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唐代,长安是全国的首都,东亚的政治中心,物质文明闪烁、外来文化交融;由于资料的缘故,学界对其研究远不及西陲边城敦煌、吐鲁番。近年来随着城市考古的进展,石刻墓志的刊布,唐人诗文中都市信息的再发现,长安城市社会的研究迎来了新契机,有“长安学”的诞生。

在中古中国,依据物理形态划分的城市(郭)与乡村(野)具有连续统一性(Urban-Rural Continuum);就长安而言,城市与郊乡共同承担了帝国核心区的角色,作者将都城与周边乡村作为整体的“大长安”,从区域史的视角,展现既是唐帝国中枢所在,又具有地方立场的京畿区域(尤其是乡村区域)内,国家与社会力量的互动、融合及矛盾、冲突,各阶层民众生产生活、安守流动、思想信仰之全景。书中重点剖析韦、杜家族为代表的京畿士族,白居易为代表的文人官员的长安城乡生活体验。本书是新时期长安研究的综合与创新,是中古乡村社会研究的厚重之作;对于全面认识我国古代的城乡关系亦作出了贡献。

作者简介:

徐畅,女,河南省南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本科,后转入新成立的国学院,2008年获历史学、法学双学士学位;2008至201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攻读秦汉史方向研究生,导师王子今教授,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10至2014年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攻读隋唐史(含敦煌学)方向研究生,导师荣新江教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及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工作;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目 录
序 / 荣新江
导 言
一 从京畿民辅恒的人生史说起
二 本书的研究对象
三 关于书名
四 相关研究回顾
第一编 聚落地理
第一章 京畿地区的自然地理图景
一 地形地貌
二 气候、物产与水资源
第二章 唐长安的基层聚落形态
一 城郭内外
二 唐长安城内的基层聚落形态
三 唐长安城市坊里制的历史渊源与现实运作
四 唐都长安“无乡里”说与“二重构造”
五 规划与顺应:对城中乡的一种解释
第三章 唐万年、长安县乡、里、村新考
一 前续考订
二 新出墓志对乡里村的订补
三 几点思考
第四章 唐京兆府畿县辖乡、里、村新考
一 乡里村坊制在畿县的实施
二 畿县辖乡里村补考
三 畿县辖乡数的变动
第二编 户口居民
第五章 京畿乡村的人口数量与居民结构
一 乡村人口数量蠡测
二 乡村居民的稳定性与流动性
三 京畿乡村的居民结构
第六章 京畿士族的城市化及其乡里影响
——以京兆韦氏、杜氏为例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韦、杜二姓的城市化:京畿士族“中央化”的表现
三 “乡里有吾庐”:韦、杜家族对乡村根基的维持
第七章 中唐文人官员的长安城乡生活体验
——以白居易为例
一 城乡“连续统一体”
二 白居易畿尉生活的时与空
三 民生与赋役:畿尉的乡村体验
四 贞元、元和中白居易的长安城乡观念
第三编 基层控制
第八章 京畿区的行政控制层级及其特点
一 “京畿为四方政本”
——京畿府县官的选任
二 行政控制层级
三 越级的沟通:上诉与下达
第九章 京畿乡村的“有力者”阶层与社会控制
一 乡村的“在地有力者”及其社会功能
二 乡村的“外来有力者”及其角色
三 皇权、官僚制与控制达成
第十章 京畿乡里的户口控制
——以唐前期为中心
一 户口迁移之禁与开禁
二 京畿乡里的客户与括户
第四编 生活世界
第十一章 家计共田园
——京畿乡村民众的经济生活与生计
一 一户标准小农家庭模型的构建
二 财产与生产资料
三 农桑生计
四 小农户的年收入
五 小农户的年支出
第十二章 环长安区域的民众信仰与神鬼世界
一 一方土地,两重世界
二 环长安神鬼的分类、分布及其活动范围
三 唐人头脑中环长安神祇世界的谱系与统治秩序
四 人界与神界的交汇
五 长安乡村之鬼怪害人
结 语
一 京畿在唐帝国
二 唐帝国在京畿乡村
三 从京畿区看中古城乡关系
参考文献
后 记
地图目录
插图目录
表格目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爱岩元对唐代州县级城郭的系统研究显示,可考筑城年代的164个城郭,有90个是唐天宝后修筑的(占5%);鲁西奇对唐前中期汉水流域58座州县治所城市逐一排查,指出只有2座城郭为隋及唐初新筑或重修,有40座沿用魏晋南北朝时旧城垣。其余16座在唐前期可能并无城郭,进而有大多数州县治所在唐前中期(天宝以前)并未修筑城垣的推断。城墙的建筑情况尚且如此,恐怕更谈不上仿照两京制度规划城内坊里了。鲁西奇又指出,唐代地方城市中虽有里坊名目,但未见里坊为封闭式记载,或者没有坊墙,所谓唐中叶以后坊墙的倒塌而引发“中世纪城市革命”,或许只是某种理论预设下对史料的“选精”“集粹”。 (查看原文)

越石赋扶风
6赞
2021-08-12 10:32:22

—— 引自章节:四 唐都长安“无乡里”说与“二重构造”

爱宕元在此基础上,根据近代对长安、昭应等城址的调查数据,讨论了唐代关内道下诸县城郭的规模与建造情况,指出唐前期,诸畿县多沿用前代城郭,或无成规模的城墙;而中晚唐,京畿地区极易受到吐蕃威胁,为抗御强大的骑兵进攻,关内道诸县筑城运动大兴,既有城郭也得以修缮,城壕的幅深与外州县相比显得异常深阔;奉天、华原等县甚至有子城、罗城、羊马城等多重城结构。这种现象,他称之为关内道的“边境化”。
根据爱宕元提供的京兆府诸县城郭修造数据,唐代大部分时期畿县是有城郭的,只不过有的是沿袭隋代旧郭,有的为新筑,这与有的学者观察到的外州县无城墙情况不同。则畿县当与万年、长安县情况类似,县城郭下分为坊,而城外散布乡、里、村。与长安城的情况不同,畿县县城规模有限,宿白先生曾推测唐代县级城址下可能仅领一坊,妹尾达彦在估测长安人数时亦以诸畿县每县郭内仅有一坊计。 (查看原文)

越石赋扶风
3赞
2021-08-12 12:23:58

—— 引自章节:一 乡里村坊制在畿县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