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在行旅文字之中,呈现两个文化剧变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化图景。
《神游》一书,把南北朝和晚清合在一起写,把不同领域的文本和材料聚在一起探讨,一方面细致深入地处理具体时代和文本,另一方面做出全景式综观与对比。其内在寄托了田晓菲一贯的信念,即通过对时代、文类、文体,乃至现代学科的分隔的超越,来探索一个历史时代所共同面对的文化问题、共有的文化关怀。
【内容简介】
无论在中古时代还是在现代中国,物与人都在不断移位,界限被打破,文化被混杂和融合。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是游历:头脑中的游历,身体的游历,无论是前往异国他乡,还是从北到南或从南到北,无论是进入佛教的乐园净土,还是游观幽冥。把行旅经验记载下来,使作者得以把这个世界的混乱无序整理为有序的文字,在这一过程中找到意义,找到一定的图案和规章。因此,本书的标题《神游》(Visionary Journeys),指的是那些精神之旅:充满了创造性和想象力、以一种高瞻远瞩的视野所作的漫游。
——田晓菲
南北朝和19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两个与外部世界发生频繁遭遇的时期。异域的冲击与震荡,自我身份的反思与确认,都凝结在时人的行旅文字之中,呈现出文化剧变时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幻图景。
作者简介:
田晓菲,哈佛大学东亚系中国文学教授,《早期中古中国》(Early Medieval China)杂志主编。著有《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神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的行旅写作》《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秋水堂论金瓶梅》《“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影子与水文:秋水堂自选集》等。英文译著包括《微虫世界:一部太平天国回忆录》《颜之推集》。参与撰写《剑桥中国文学史》《牛津中国现代文学手册》,参与主编并撰写《牛津中国古典文学手册(公元前1000-公元900年)》。曾担任哈佛大学东亚地域研究院主任,获哈佛大学卡波特奖、哈佛大学文理研究学院门德尔松优秀导师奖、美国学术团体协会孟旦百年中国艺术人文研究课题奖。
中文版前言
引言
第一部分
导言
第一章 “观想”:东晋时代对世界的观看与想象
第二章 异域之旅
第三章 炼狱诗人
小结
间奏
第二部分
导言
第四章 “观看”的修辞模式
第五章 十九世纪的诗歌与经验
结语
引用书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斌椿和张德彝的叙述直接受到传统观看异域模式的影响。同时,这个叙述也是现代城市版图构建的结果:在那里,天堂和地域往往只有一街之隔。采取二分法来观看异域——福地、恶土、或两者兼有——是相当容易做到的;但是,超越这个或神仙或鬼怪的二分模式,用人间和人性的视角来观看和理解西方,这对于十九世纪的中国游客来说是困难的挑战。 (查看原文)
1N
3赞
2022-05-29 11:43:19
—— 引自章节:第四章 “观看”的修辞模式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亿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在诗中,诗人渐行渐北:从咸阳到陕西,再到并州(今山西省境内),之后渡过了桑干河(今河北省境内)。然而在王韬的例子中,诗人则是南行。在这两首诗中,渡水都构成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诗人一旦渡过,他早先的经验就被浪漫化,而在水的另一岸曾经是陌生并且难以忍受的土地,现在变沉了追思的对象,同时,自己最早的出发点则退入更遥远的背景中。 (查看原文)
ZWT
2赞
2016-01-10 22:07:49
—— 引自第2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