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汉化带来衰弱?
改革引向灭亡?
重大政治决策如何改变历史的走向?
————————————————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以非常手段
将国都从平城迁往洛阳,并致力推行汉化
完成了祭天大典从“西郊”到“南郊”的转变
使游牧之俗渐慕华风
…
然而,短短三十年后,公元523年
北疆即爆发“六镇之乱”
北魏的衰亡由此开始
…
孝文帝热烈推动的迁都与改革
反而为帝国敲响丧钟
何以如此?
本书将揭开这一历史迷雾
————————————————
依个人之见,本书对拓跋魏政权结构的分析是相当成功的。最主要的优点在于有整体的观照,能铸造概念、运用概念来说明关键的问题,并有坚实的实证基础。……本书作者讨论北魏的礼制与孝道问题,不唯是北朝史领域上的一个突破,也应能对研究其他时代的学者有所启发。
——陈弱水,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
◎ 内容简介
“西郊”与“南郊”指的是两种不同的国家祭典——“西郊”是拓跋人的祭天大典,代表北亚草原游牧文化的一支;“南郊”则是汉族王朝国家祭典的核心,同样也是祭天仪式。从西郊到南郊,意味着游牧之俗向华夏之风的转变。
在北魏史的研究中,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历来为史家所重视。本书追根溯源,从嘎仙洞鲜卑石室的发现讲起,对北魏内部势力进行细分,极具创见地提出“代人集团”这一重要概念,指出其居于北魏政权的核心地位,再以统计学的方法,揭示改革前后各方势力的消长。在讲述孝文改革之前,作者首先回顾了文明太后的崛起之路与统治手段,她推动的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实为孝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孝文改革,作者则详人所略,另辟蹊径,敏锐地抓住以祭典为代表的礼制改革,并着力探讨孝道与北魏政治间的关系。
孝文帝热烈推动的迁都与改革,对后世影响甚巨,改变了中古史的走向。何以如此?本书洞幽察微,对这一复杂问题进行了解答。
作者简介:
康乐(1950—2007),台湾台南人。大学就读于东海大学历史学系。1973年入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班,得傅乐成指导。1978 年入耶鲁大学历史系,师从余英时。1983年博士毕业,此后长期就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著作有《从西郊到南郊》《佛教与素食》等,并曾担任《新桥译丛》总主编,与妻子简惠美合作翻译马克斯‧韦伯著作十余种。
序
导 言 从草原游牧封建制到家产制
第一篇 代人集团
第一章 “帝室十姓”与“国人”
第二章 拓跋魏的国家基础
第二篇 文明太后
第三章 文明的崛起
第四章 文明的改革
第三篇 从西郊到南郊
第五章 国家祭典的改革
第六章 民爵与民望
第七章 孝道与北魏政治
第四篇 附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确定“河西”一词在北魏时,经常是用来指“陕北、绥远南境”这一地区的,至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以凉州为中心的“河西”,在当时固然也有称河西者,却也常以“河右”称之。(P270) (查看原文)
cc修文
7赞
2020-08-15 13:46:47
—— 引自章节:第四篇 附录
先决条件是统治者必须拥有一批具【备必要知识、资料与训练,而又直接听命于中央的官员,这又只有倚赖官僚制度了。】 (查看原文)
匪有韭无赚梁皇
4赞
2019-05-15 15:24:37
—— 引自第148页